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旨经济文化落后的多民族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省事关全局的大事。维护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同协调发展,都要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这也有利于促进各民原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热点材料】2018年12月10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西体育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汪洋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知识链接】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民族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主要探析了上海在促进民族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与经验,以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政治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民族紧密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的基础。本文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疆时,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反对“三股势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孩子们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民族关系调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民族关系调控,以期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对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在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等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实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 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繁荣进步、各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际反华势力把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西化”和“分化”我国的突破口,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也蓄意挑起民族宗教事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刘新宇 《历史学习》2005,(12):20-21
考点扫描:1.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2.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民主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4.各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孩子们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  相似文献   

12.
民族是人类的一种群体分类。民族认同心理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它包括民族认知、民族心态、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信仰,民族认同心理因其具有的强大聚合力仍是一种人们普遍重视的"政治资源",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民族认同心理也是一柄双刃剑,进步的力量利用它,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反动势力利用它则可以制造分裂、破坏团结、危及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3.
崔斌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114-118
穆塞维尼执政以来长期实行“运动制”,力促民族和解。乌干达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南北民族、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国内较发达的地区、较先进的民族要求分离,后进的、在国内居少数地位的民族,独立后长期垄断政治要津。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持国内局势的稳定,又能有效地谋求发展;乌干达民族的形成必须有巴干达族的积极参与;需要一个能为各民族、各派别所接受,并能有效地团结各方力量,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力扩大民族间经济交往范围,帮扶经济发展暂时落后的民族地区,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民族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新疆的实践使新疆各少数民族人民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飞跃到社会主义阶段,各少数民族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新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是各民族群众团结、和谐共荣的基本前提.调查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缺乏了解,这是导致目前民族地区冲突、阻碍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层原因.针对目前我国多元文化资源稀缺的现状,本文在分析创建多元文化资源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个多元文化资源库的框架和思路:以时间和民族为主线,包括了古代、现代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它的运行,既可以为民族地区教师的职前、职中培训提供简便易操作、信息量巨大的资源,还可以满足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于多元文化知识的渴求.它对于各民族群众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理解,加强国家认同,减少文化冲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民族地区教育必须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发展思路,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民族理论从民族关系、民族经济等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为我国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民族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并根据我国历史情况和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分布状况,制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这一政策先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确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体现了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并打上了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烙印,具有独特和神秘的魅力,对其他的民族有很大的吸引力。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以甘肃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为例,探讨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得以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