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土万里行     
一把土,象一团火,烧灼着他的心。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土,这是老山脚下麻栗坡烈士陵园吴东海烈士墓地上的一把土。去年,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峭岩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从烈士墓地上取来这把土,珍藏在挎包里。他因工作繁忙多方辗转,从云南而江西、福建、浙江,但这把墓土却一直带在身边。时隔三个月,他又带上这把墓土离开了北京。……吉普飞驰在冀中平原大地上。峭岩端坐在车上,下意识地摸了摸身上的挎包。今天他就要把这把墓土交给烈士的亲人,向他们讲述钢铁战士吴东海壮烈威武的动人事迹。他的思绪飞回到了老山前线。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正在浴  相似文献   

2.
记者部落     
许多人羡慕他当记者时取得的成就,羡慕他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一生中三次重要的选择。本期“传媒骄子”关注《艾丰:人生的三次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1956年发表处女作到1996年的生命绝笔,他度过了整整40年“爬格子”的生涯。他虽然匆匆走了,而许多新闻界朋友不会遗忘他的名字──耿顺喜。他才55岁呀!就在1个月之前,他还和大家互敬问候,谈笑自若,一口气能跑上4楼,根本不像有病的样子,报纸上还在刊登他写的新闻稿件,怎么会……然而,病魔无情地掐灭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丝火焰,他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很多人向我们建议,写写老耿吧,他整整写了一辈子别人,其实,他的故事也一样生动。这也正是我们的心愿。1986年8月,一纸命令,耿顺喜从263医院政治处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有人替…  相似文献   

4.
从他的第一本书《维以不永伤》,到现在的《淡蓝时光》,他始终反复提及文学的荣誉。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坚持不懈地笔耕不辍的动因,而他在写作上也的确保持着“孩童般的高贵”和一个写作者的自信与骄傲。  相似文献   

5.
5月7日,一封来自解放军驻辽宁某部的信寄到了鲁山县地税局办公室李若冰手上,信中是一张三等功喜报和一份沈阳军区前进报社优秀通讯员证书。这是李若冰从该部队退伍半年后,组织上因为他的新闻报道工作突出而再次为他记功。 1993年12月,小李从河南省鲁山县一个小山村应征入伍。  相似文献   

6.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墓土万里行     
一把土,象一团火,烧灼着他的心。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土,这是老山脚下麻栗坡烈士陵园吴东海烈士墓地上的一把土。去年,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峭岩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从烈士墓地上取来这把土,珍藏在挎包里。他因工作繁忙多方辗转,从云南而江西,福建、浙江,但这把墓土却一直带在身边。时隔三个月,他又带上这把墓土离开了北京。……  相似文献   

8.
自从几个月前,吴山专剪去留了20年的长发和编成小辫儿的胡子,他显得时尚多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习惯戴着墨镜的他一直像一个靠算命为生的江湖术士,而不是一个当代艺术家。现在,他的形象和身份终于有些对应了——在移居冰岛和德国20年后。他在稿纸上顾自画下一串蜗牛壳一样的螺旋符号后,又冲着反方向添了几笔。“这就是从我们曾经设计出的‘完美括号’发展出来的。”吴山专得意地说。  相似文献   

9.
现任河南省项城市人武部政委厉巍在这片新闻报道的“土地”上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还培育出了大批“桃李”,收获了累累“硕果”。1976年入伍的他,当过团报道员,军师宣传干事,军分区宣传科长。但无论干什么,新闻报道总是与其工作形影相随。他善于从工作中去发现挖掘新闻素材,用新闻报道促进工作的开展。1996年4月,一纸调令把他从军分区宣传科长的位子上调到了项城市人武部任政委。角色的转换,并没有使他手忙脚乱,而更使他如鱼得水。他利用手中的笔,大力宣场人武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讴歌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西安市教委的汽车司机冯亚明,由于工作需要,他开着车走遍了西安地区3000多所学校。穿城越野,全心贯注在车轮上倒也并不觉得怎么辛苦和劳累,而当他寂寞地守着空车等人的时候,那难挨的无聊侵袭着虚空的心灵;年年月月,青春的时光在流逝着。 冯亚明不甘寂寞,他从听录音、打瞌睡中挣脱出来,把情趣寄托在集邮上,搜集邮票,也搜集明信片 这明信片启迪着他,通过明信片,把他从成千上万教师们身上感受到的热爱教育的拳拳之情,集结到明信片上,给卓有成就的名人、学者寄明信  相似文献   

11.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  相似文献   

12.
刘诚龙 《出版参考》2009,(10):42-42
世界正在变得文质彬彬,温情脉脉。我在广场上抽烟,烟屁股烧到指头,我随手扔了,忽然来了三个彪形大汉。搁以往,一定有雷霆吼,但现在这三位首先给我敬了礼,然后递过来一张二十元的发票,跟我来交换人民币。看到这架势,我就调动我的脸部笑肌,乐意地跟他换了。那边啪地又给我敬了个礼,然后一鞠躬,道了一声:谢谢合作、我现在都没明白跟他合作了什么,是我丢烟屁股,他看烟屁股自由落体(事后回想,好像从我点起烟头那会,他们就斜睨上我了)?还是我给他两张人民币,他给我一张罚款单?这就叫做合作?合作,是有点不地道,而谢谢两字却是中听的。  相似文献   

13.
《诸子》     
《诸子》篇的前一部分和写作关系不大,这里略去了。刘勰讲诸子散文,首先从内容上考虑,要求内容纯粹,反对虚诞,主张“览华而盒实,弃邪而采正”。这看法并没错。不过,他所谓的虚诞,有的是对的,有的却不  相似文献   

14.
刘春自觉地同这一切拉开了距离。他不屈从于种种偏见甚至压力。他向我们显现了一种批评的良知和伦理。他避开诗坛上那些种种的权力和利害关系。他只是为他心目中的诗歌和价值而工作。他所做的工作,让人们在一个沮丧的年代再次感到了从事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渺小的体裁,而只有渺小的作家。克雷洛夫从如同林间道路一样众多的文体中,选择了寓言这条最不引人注目的小路,而成为了19世纪俄国的第一位可以冠以“伟大”名分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九卷(计  相似文献   

17.
“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响亮地回荡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针对社会转型期由于金钱至上和急功近利导致的新读书无用论而发的。读着约翰·巴罗的《不论》,我不断深刻感受着曾多次向我的学生们谈论过的想法:知识改变世界观。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更本质的说法,或说“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它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读了许多书,对他往日的世界观没有一毫触动,他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一点变化,那这些知识对改变他的命运还有作用吗? 上中学时从老师那里得知,“不可知论”就是认为未知世界不可知,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的观念,是属于没落剥削阶级的无所作为的观念,在大学又开始从各种论文,特别是批判类论文中,学会了“他(被批判者)堕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8.
吕日周——一个被舆论界和官场坊间热议不衰的名字,即使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来也很难淡出公众的视野,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又找到如鱼得水如虎啸山林一样适合他淋漓尽致发散光热的新坐标——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的角色,著书立说,废寝忘食;讲经布道,四处奔跑;而更大的成因是他宽厚的两条臂膀上扛着一颗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头颅,  相似文献   

19.
陈志坚说他到阜新日报这三年多,整整“答”了三年多的“卷”,现在虽然这张“卷子”还在涂涂抹抹,修修改改,但总算可以达到“交卷”的水平了——“我可以向市委、向全社职工‘交卷’了。”说起“交卷”,一向沉稳而内敛的陈志坚,脸上不易察觉地露出些微欣慰之色,他自觉成绩在及格以上。毕竟,这张卷子上的“考题”不浅啊。“我一上任,就有一种‘交卷’意识”2003年4月8日,陈志坚从阜新市海州区委副书记的岗位上到报社任职。当时他对组织上的安排感到很突然。1982年从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在阜新市委办公室工作了11年,在清河门区委当了5年组织…  相似文献   

20.
金公之死     
1968—1988。中国当代杰出的新闻战士、原上海记协主席、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个春秋了。象他在世时一样,上海新闻界的许多同志至今依然敬重而又亲切地称呼他为“金公”。这里公布的是金公写于1968年4月2日的一封绝命书。这是写过千百万字文稿的、名闻海内外的著名报人金仲华在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后笔迹。字字是泪,字字是血。他从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这样凄然地结束,他也从没有想到他最后留下的文字是那么苦涩!那么悲怆!这是那个时代的一幕悲剧,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血泪控诉。 1968年4月2日晚,约摸八点多光景,在上海复兴西路上一幢二层楼房的底层餐厅里,金公和他的老母亲、侄子、侄媳围桌而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