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课改行进至今,初中生物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与发展并存,生物课堂教学有形势却缺少灵魂,内容丰富却缺少效率。笔者在深入基层学校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中,发现目前初中生物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必然涉及人的利益,新绛县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敢于“动真碰硬”,解决了教师队伍建设现存的问题,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农村山区教师队伍明显加强,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绛县在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着力解决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深层次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建设一支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王地国 《文教资料》2007,(31):149-150
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是解决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必须统筹协调好各种关系,为教师聘任制的实质性完善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充分激发教师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工作潜能,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符合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向内涵建设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解决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影响其内涵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对"三师型"教师培养认识不足、缺乏"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职业指导能力不足。在详细分析这些困难的基础上,提出如何促进"三师型"教师内涵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是教育改革中最核心与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依赖于全体教师的理念创新与工作创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等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础课程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必备基础与工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本研究工作在针对本校大面积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发展等现状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青年教师教学培养、教师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教研相长的促进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改革探索。基础课程的改革与质量提升实施工作对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加强教师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方式。论文在当前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此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说,教师队伍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核心课题。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我想谈谈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培养教师。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只有把人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融为一体,管理才是科学的、成功的。因此管理者必须首先着眼于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使用。我校对教师的管理、培养不是单单停留在制度上,不是仅仅关注于每位教师眼下的教学使用价值,而是结合关注教师…  相似文献   

9.
彭洪欣  李佳孝 《家教世界》2013,(12):269-270
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入职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石,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助力器。近五年研究多集中于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研究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教育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探讨,尝试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 中国改革并放30年,是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30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取得了历史性卓越成就,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一、坚持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切入点。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是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切入点。我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  相似文献   

12.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山东大学主动回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创新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探索创建新时代教师发展新模式,努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笔者结合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就如何建设中等职教改革发展示范校、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提出创新是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顺利推进的不竭动力,特色是改革发展示范校评选的资本,课程改革是促进管理、提升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示范校建设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迫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保障的部分加以规定,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农村教育起点低,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相对较弱,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认为关键要找准问题,真正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具体办法。这里,我想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一下我们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是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教育的需要呢?"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正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校本教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校本教研应该怎样进行?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存在哪些问题?本期的3篇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设专章谈《力口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以“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并在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蔚中再次重申要“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在义务教育“以县管为主”的形势下,切实加强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找准目前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近、远期措施加以解决,是相对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安鹏 《辽宁教育》2012,(12):68-6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加快教育改革、实现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以"校本研训为依托,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一、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分析现状,我校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主要措施和达成目标等。其中,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两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骨干教师要具备指导培养下一级骨干教师(或教师)的能力。其他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同层面因素互动的过程。当教师面对理念全面更新、教学方式彻底转型的新课程改革时,他们较以往更加需要在教学情境中持续的、专家与教师互动的理论引领。在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本文以西方两个经典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理论背景,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本。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以“爱和责任办好教育”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