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更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演”好“收场戏”呢? 一、易中置疑,再起波澜 一般地说,教师授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本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性别决定”一节,教师在“收场”时,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中国古代医书中曾记载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则曰:  相似文献   

2.
一堂英语课尤如一出戏。其中的“开场戏”要“镇住观众”,而“收场戏”却似“编筐收篓”,有“重在收口”的作用。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收场戏”呢?一、巧设悬念,再起波澜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一般的说,教师授完课,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但在结束学习时,学生们却往往“欲知后事如何”。嘎然而止,巧设悬念,可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期待,从而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25课,讲完现在进行时态和begoin…  相似文献   

3.
一堂课要撒得开,也要收得拢,前人写文章讲究开头,体干和结尾的最佳方案,曾有过“凤头、猪肚、豹尾”,“豹头、熊腰、凤尾”之说,生物课堂教学也与此相通,开头要精彩,体干要实在,结尾要精典,生物课有个好的开头固然很重要,但结尾处理得体,更有感动人心的功效,即“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为此笔者仅就课堂教学结尾的运用技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易中置疑,激起波澜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学生的课堂学习便由难变易了,就在学生准备“心安理得”地结束本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巧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如高中生物的“性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教师讲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则“开场戏”固然有镇住观众的作用.而“收场戏”更有撼动人心的功效,即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演好”“收场戏”呢。  相似文献   

5.
董兴斌 《甘肃教育》2008,(15):44-44
如果把教师上好一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则良好的“开场戏”固然能镇住观众,而“收场戏”如果运用恰当,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该如何“演”好“收场戏”呢?  相似文献   

6.
评价是一缕春风,学生是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风平浪静”,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如“狂风暴雨”,让课堂失控,而是要“润物细无声”、“百舸争流忙”。为此,笔者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中尝试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师生沐浴在身心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人难以忘怀。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鉴此,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个导演。一个好教师,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处理好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课堂结尾”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其实“结尾”与“导人”一样,对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精彩收场”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9.
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个导演。一个好教师,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处理好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课堂结尾”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其实“结尾”与“导人”一样,对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精彩收场”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这里的“新鲜生动”是关键。同理可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毫无新鲜生动之感,那教与学必然是失败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篇课文(不管是诗或是其他文学样式)的学习,笔者都认为不可单刀直入、简单敷衍地完成讲解了事,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编筐织箩,贵在收口”,“头难起,尾难落”。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们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注意力从兴奋转向疲惫,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如果这时候教师不注意收尾方法,学生就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就会降低。有些教师有时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收尾时匆忙收场,  相似文献   

12.
教师授完新课后,课堂知识已由深变浅,由难变易,但这并不等于说学生已经深刻掌握所教的知识了,只有组织好课堂小结,才能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承上启下,为新课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师生间在课堂中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师能把理性的传授和性情的陶冶融为一体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应尊重学生 ,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教师要善于置疑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引人入胜 ,是因为导演能够抓住观众的心 ,故事情节环环紧扣 ;一节好课之所以回味无穷 ,是因为教师能抓住学生的求知欲 ,紧跟课堂内容 ,不失时机地置疑。课堂中恰如其分地…  相似文献   

14.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15.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依次类推,不想成为名教师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虽然做教师难,做好教师更难,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不甘平庸,力争上游,要做到学生实绩好、课堂艺术好、科研搞得好、社会声誉好,争当“四好教师”。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然而,很多教师很难、甚至没有办法教好学生,为此,他们一味不断地进行“教”,却很少思考为何难以“教”会学生,学生如何才能“学”会。“友善用脑”理念恰恰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激活生物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所谓“动态生成”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状态,比较重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石际 《教育文汇》2004,(2):30-30
新课程改革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个理想的课堂,我们应该能听到学生讨论、交流的声音。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鸦雀无声”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就连有的专家评课也把这项作为检验组织教学的一条。那么试问:课堂上学生的好奇声、置疑声到哪  相似文献   

19.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专业“零课时”听力教学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零课时听力教学   “听力课时零化”指的是取消传统的听力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课内学习向课外自主学习过渡和延伸,由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指导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方法,监控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效果做出科学地阶段性地评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零课时听力教学既缓解了课时紧的局面,又弥补完善了传统听力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众所周知,传统的听力教学注重的是教师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语言实验室操作主控台,训练的内容、方式和节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显得很被动,而且他们的听力能力差异在这种课堂中也无法纳入考虑之列.此外,背景导入--播放--对答案的常规教学模式也使得课堂显得非常乏味单调,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英语文字功底,却仍然“有耳难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