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更加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处处注重以人为本;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让我们无法理解、不能原谅的教师用各种方式从身体和精神上伤害学生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道教育现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全国初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赵宏义副教授说:“如果不能使非人道教育远离课堂、远离学校、远离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对人性的良好熏陶,更无法体现其崇高性、”为了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度过校园生活,更为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本刊从第1期开始将独家连续刊出赵宏义教授关于非人道教育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思考,并欢迎关注这类现象的各界人士积极地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2.
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固然有其深刻的、复杂的社会和家庭因素,但仅学校教育而言,明显地反映了德育过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德育过程,剖释学生“双重人格”的成因,并提出消除学生“双重人格”的教育策略。 一、德育过程的偏差:忽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善于做表面文章、作虚假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表面接受,但口服心不服;有些学生在语言上是“巨人”、在行动上是“矮子”;也有学生在教师面前一套,一旦出了教师的眼界就是另一套;还有学生犯了错误也能“认错”、“检讨”,可过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从一个电视节目上知道马伯贤老师的。在节目中,他向主持人讲述他在花甲之年,仍然与十几岁的中学生一起“追星”,目的是为了让德育教学更贴近学生,更生动形象。马伯贤对德育工作的忧患意识、发自内心的教育激情、独特的德育方法深深吸引了编者。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探索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难点,我们希望马教师的这种努力,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这已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人文教育中,如何认识德育要素,强化德育功能,避免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现象,是教育工作者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人文教育中的德育目标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培养学...  相似文献   

5.
传统德育是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法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德育改革中,我们必须将德育目标层次化与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目标层次化结合起来,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加强个性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要将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仅需要唤醒学生的幸福体验,找到德育本身存在的价值,还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驱动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更要找到德育与其他方面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南京市梅园中学一直在探索以伟人风范为引领的主体德育模式。“学习伟人周恩来精神风范”的实践活动让我们体验到了德育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基于学生的需要是德育的出发点 “周恩来精神风范特色德育”模式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周恩来精神与风范’教育吗?”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是我们对伟人风范主体德育进...  相似文献   

8.
生本理念与德育课堂实践的融合,促使德育课摆脱教育困境,实现嬗变。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本理念与德育课程相融相济存在很多巨大阻力。面对学生道德成长问题,德育生本化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梁健敏同志于困境中求索求变,从张力与限度及其关系处理维度,为我们完整呈现了生本理念下的德育课堂观察,既提供了破解问题的视角,又提供了问题解决策略。相信读者定能从中感悟出促进学生德性成长和教师素养发展的具体路径,促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在坚持生本根本方向的前提下,亦须正视由此带来的困扰我们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其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也凸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德育问题。我们有些同志习惯于一张试卷定终身,把进入高职的学生看成是“学业失败者”,把高职看作是次等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有些同志把高职看作是职业培训场,认为教给学生一项谋生的本领,帮助学生求得一份谋生的职业就可以了,忽视“德育为先”的原则。因此,有些高职院校的德育在一片加强的口号声中悄悄地削弱。高职德育的这些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侠 《文教资料》2011,(30):182-183
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以教学实例与读者分享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序分层、有意无痕、水到渠成和舍大求小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孙永恒 《甘肃教育》2007,(12S):50-50
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良好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是进行德育的一条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学生在校一个样,走出校门一个样的“双面人”现象怎样才能得到根治?从两千多年前圣人的教育典故里,我们也许可以窥出一些门道。  相似文献   

14.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 ,也同样产生育德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借鉴 ,逐渐完善。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那么德育将会变得像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魅力。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而 ,其教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在里边 ,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 ,而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 :即如何去适应社…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使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水乳交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那么,如何让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在情景中自然渗透1.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德育素材,创设情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十分丰富.老师可以在认真钻研教材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比多少》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比多少”的数学知识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江总书记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谈话》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这充分说明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普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在德育工作中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现象;在…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没有精彩活动的校园,就没有学生终生难忘的亮点。将班主任与“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班会课。班会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培养信心,增进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交流中成熟。有人就能动,有人就会动,班会课上有这样一群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微课程是针对个体、较小的群体,以及群体中某些微小的生命教育现象开展的德育活动和实施的微课程。可利用微课程“短”“小”“灵”“快”等特点,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活着、活好、活出价值三维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相似文献   

20.
“自动主义”是二十世纪初盛行于中国的教育新思潮之一,它强调学生自学、自强、自治。德育上自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德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德育内容更具针对性,德育方法更具多样性,德育效果更具实效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律自治,仍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