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隐喻英译策略的研究和归纳,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决隐喻翻译障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英语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昀 《考试周刊》2014,(55):27-28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应该以认知为取向。本文以认知翻译为指导,探究奥巴马演讲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着重从保留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及放弃概念隐喻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隐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认知。认知中的隐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思维中流露出来。将隐喻与电影字幕翻译相结合,使得字幕翻译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就构建电影字幕隐喻的认知翻译观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认知及其汉英翻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介绍了隐喻作为认知方式的理论,并从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入手,对隐喻的汉英翻译进行探索.从而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高隐喻汉英翻译的质量,把汉语隐喻的喻体特征和文化寓意在英语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是,认知语言学家眼中的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本文将陈述概念隐喻的基本研究和应用。文中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隐喻的定义以及起源。第二部分是隐喻的分类以及在翻译和认知领域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分析隐喻是一种思考方式,第四部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翻译问题是语言研究的一大领域,而隐喻修辞又是翻译及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确的处理隐喻修辞的翻译是众多翻译学家的目标。本文从翻译的理论基础、影响隐喻翻译的制约机制以及隐喻翻译在英汉语中的互换的几种方法等角度对隐喻修辞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翻译仅仅被当作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受到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限制,有关学者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只是在修辞学层面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逐步朝着跨学科方向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给翻译研究带来活力.本文以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本为案例分析材料,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比两位译者的跟动物相关的人物绰号的翻译,分析他们在翻译此类绰号时的认知过程,借此探讨绰号翻译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概念的理解,也涉及原文和译文文化意象转换。英文经济语篇中含有许多隐喻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英文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从而促进英文经济语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翻译法的基础是两种语言的形式对比,实践证明它并不适合翻译的思维规律。而通过考察诸如表达细度、凸显性、观察维度和视角、概念隐喻和借代等认知概念来探讨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性,其重点放在英汉对应译语方面。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成果,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结构的非任意性和认知理据将会改进双语翻译技巧,也更加适合翻译学习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朱洁  曹丽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17-1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使人们对情感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目的是为了从英汉两种文化的角度来支持隐喻的现代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16.
G.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是20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开始向认知语言学方向转变。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修辞学层面,而是将隐喻现象提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这些认识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文章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符号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包括在普通语言学的句法研究中。从符号学的角度看,隐喻源于语言符号的相似性;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则源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顺序性和处理语言的关联原则。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隐喻,有必要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共同探讨隐喻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