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入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沙金 《电子出版》2002,(3):57-58
为了帮助发烧友了解自己镜头的质量,怡泓公司决定对在本公司消费满200元以上的会员实行免费测试镜头的奖励。测试时间请事先电话约定,测试者自备胶卷,自费冲洗。公司提供技术和评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用镜头记录和收藏即将消失和正在变化的民风、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之成为永久收藏的民俗摄影作品和照片档案,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4.
夏勇 《军事记者》2013,(2):38-39
中国在转型.媒体在转型。各行各业都在转型。作为一名军事摄影记者.同样需要转型。但不管如何转型,不论其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拍摄技巧等如何转.过去一直坚持的采访作风。即面向实际、贴近生活、聚焦基层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相似文献   

5.
徐树青 《报刊之友》2012,(11):118-119
新闻的归宿关系到新闻的影响力,其讲求“三贴近”原则。因而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要抓准新闻对象,即新闻工作者的笔、纸和镜头的群众指向,也即新闻的归宿问题。新闻的归宿在基层,在学习、劳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笔、话筒、镜头要对准的就是第一线的劳动者。新闻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基层,脱离了普通劳动者,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6.
拍摄的理由比拍摄更重要。笔下有情,言之有物,文章才有感染力;镜头有情,快门有意,照片才有生命力。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新闻图片是在为历史"立此存照",必须真实。——孙晓青  相似文献   

7.
细节体现"关怀" 安徽广播电视台有一档获得过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品牌栏目"记者档案".一次,栏目一位女记者去乡下采访留守儿童,采访对象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记者问女孩多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妈妈了?话刚一出口,孩子就委屈地哭了,看到孩子流泪后,记者不是继续进行"催泪式"的追问,而是放下话筒,拥抱哭泣的孩子,在那一刻,这个拥抱让孩子拥有了一份母亲般的温暖.虽然这段采访没有在节目中播出,却在采访现场引起了老百姓的热烈反响,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写老百姓,与做名人专访不同。在很多记者和编辑的眼中,新闻报道尤其是特别报道中,只有那些大人物、明星或是有特殊背景的人才可以写出精彩,写出深度,写出读者爱看也好看的故事来。因此,很多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总是去找名人明星或是奇人,哪怕他们已经被媒体报了无数遍,哪怕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新闻点。于是,很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不知道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和他的传奇故事以前,我不敢相信有人竟会执着地用整整60年的时间,将镜头对准余杭乡下的一户普通农家.而当获知徐永辉老师目前仍住在杭州,并一直用镜头跟踪、记载着余杭乔司镇农民汪阿金一家的变迁时,我由衷地觉得,余杭区档案馆有责任将这60跟踪的珍贵瞬间收入馆藏,实现其永久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一组拍摄于不同时间的照片,追踪报道采访对象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让人们在对比中有所感悟,河南日报3月18日刊发的一组新闻图片《获救女童18年的花季人生》,成功地运用新闻摄影中的追踪报道手法,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1.
赵康 《新闻知识》2008,(3):58-59
新闻摄影的力量在于忠实记录新闻过程中真实瞬间影像。许多中外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引人入胜,摄影人无不以敏锐的眼光、淳朴的情感、写实的手法和丰富的表现经验铸就作品。其作不仅让读者能读懂照片中所传达和表达的信息,并在视觉上十分悦目,耐人寻味,而且仿佛把读者带进新闻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怎样能将共享的新闻资源做出独家角度?怎样能挖掘出新闻人物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令被采访者面对镜头放松而健谈,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具备提问的技巧。得体的提问,当会使采访事半功倍,创造一种良好的对话氛围;但如果记者东拉西扯,或姿态强势,就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对采访带来阻碍。因此,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是对记者业务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一、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1.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威廉·梅茨曾经说:"采访的含义,就是具有既定目  相似文献   

13.
李海燕 《青年记者》2012,(33):59-60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报业集团又喜获大丰收,有四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大众日报刊登的通讯《小胡同走出大记者——张刚现象启示录》获得通讯类二等奖,回顾采写过程,感悟良多。  相似文献   

14.
丁芳 《新闻记者》2011,(3):17-18
今天的话题,可以从和我有关系的三个故事说起:先说第一个故事.今年上海两会1月15日召开,16日一大早,手机爆响,某委办局新闻处长气  相似文献   

15.
高维海 《青年记者》2012,(27):62-6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善于提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开口。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提问技巧呢?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6.
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许多特别的事,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快门,就能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这些照片,我们就能回忆到当时的场景.这,对今天手持手机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在半个多世纪前,情况却全然不同.那时,用照片记录瞬间是摄影师的特权.这使得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照片有了特殊的价值.它对每一个想要探寻历史真相的人来说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7.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2,(4):111-112
国内外摄影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中贩毒、枪击等题材经常出现,如何解读此类照片,如何拍摄与法制相关的题材,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女摄影家居杨。  相似文献   

18.
当评委在第一天的深夜完成组照的首轮评选时,作为组委会秘书长也是本次大赛的评委,霍伟被惊住了,连说了两遍:这太少了.在评委投票的首轮评选中,许多组照包括后来的单张竟然只有最多不过十余张(组),大量的三、五张(组),最少的甚至只有两张(组)入围,首轮筛选就造成了明显的奖项空缺(基本奖项设置为金银铜),在金镜头举行到第18届,这尚属首次.评选结果证实了这一点,9大类18项50个奖别中,空缺了11个,而其中6个是金奖.  相似文献   

19.
一、做深:事实典型,问题抓准,实践讲透 重大题材报道首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具有典型性,抓住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进行. 我国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但是重建轻管始终是行业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锐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