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儒道释的和谐思想谈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宝英  刘尧 《教育科学》2006,22(6):11-12
和谐教育,是指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将有效地促进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天—人”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手段,“人—我”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教育: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究竟引导人向何处去?”“教育究竟引导人何以自处?”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们常说,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活动。教育培育人,教育使人成人,实质上是以知识(人类文化)为武器,去捍卫和解放人的主体性,去促进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去释放人的类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凸显“以人为本”,要求摆正人的位置,突出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人格,启发人的自觉性;关心人的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性。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建构“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7.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主要考察了教育知识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概述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分析了它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并对它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的问题 ,并就“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 ,希望有助于重构 2 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开展教育活动不能脱离教育中“人”的存在。教育的参与者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我国教育出现了“无人化”的现象: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人文教育地位逐渐丧失;教育的生活意蕴被遮蔽。“互联网+教育”时代为实现回归“人”的教育,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回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回归教育本原,以培养健全人格、和谐身心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体系。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弘扬通识教育理想,建立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培育有教养、有思想、有思维、有能力的“社会的人”、“自我的人”和“国家公民”。  相似文献   

11.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蔡华 《云南教育》2008,(22):16-16
“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三生教育”也就是要以“育人”为核心理念,围绕上述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人仅仅作为教育的对象,致使部分学生能动性和主体性缺失,个性不能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这可以看做“人的异化”现象在大学教育中导致的问题.克服大学教育中“人的异化”现象引起的问题,既需要准确把握教育与人的关系,更要实现“大学成人”的价值追求,使大学教育真正成为主体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旨归。教育的旨趣即在“成人”,所成之“人”即是“半岛似的人”、“整体的人”,而不是“岛屿似的人”。教育视界中人的生成,一则在于“人的解放”,二则在于人作为主体而生成,三则在于人与自然协调生成。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本来就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这个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包括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要关注“人”的教育,人性化体现在课堂教学全程,体现在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人”的教育的回归是教育的进步,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起点。在过去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中的“人”的共性有过不同的概括,因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的形象,如神性的人、生物性的人、工具性的人和精神性的人等。这些形象共同的致思取向是人的抽象化。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教育实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个人”。因而,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着一次“人”的转向,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观点     
重教育理念革新:塑造“智慧人”邓刚、陈放、王谦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9期撰文指出,塑造“知识人”是长期以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人”到塑造“智慧人”的理念转变,是实现个人持续发展与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双重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2007,(6):32-34
“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牵引出来、塑造出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也有过精辟的诠释,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育的本意在于让人成为一个“善人”。这里的“善”不仅指人的学识水平,也包括人的道德素养,而更重要的是指后者。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教育》2006,(9)
《教育》最吸引人也最打动人的是“用新闻的心脏贴近教育”《教育》双周刊最吸引人也最打动人的就是那句“用新闻的心脏贴近教育”。作为一本年轻的杂志,敢于打破期刊固有的窠臼,尝试以新闻这种形式来“说”教育的事情,不能不让人瞩  相似文献   

20.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教育都必须建立在特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从人性基础视角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人性偏差,表现在: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忽视丰富多彩的“个性”;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阶级性”,忽视人的“共同特性”;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和偏差,正确找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是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