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研究中共早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共产国际与国共关系史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从一个大事件,即五卅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向导》和同时期其他著名报刊进行对比考察,探究《向导》之独特风格与所起到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向导》周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章就《向导》周报的主编、经费、蔡和森对《向导》周报的贡献、《向导》周报与主要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向导》周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等问题作一学术史的回顾,并就《向导》周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3.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1922年9月13日至1927年7月18日出版的政治机关报。陈独秀不仅创办了《向导》周报而且确定《向导》的宗旨,积极为《向导》撰稿,阐述大革命的一系列问题。陈独秀是《向导》周报的灵魂和核心领导者。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7,(4):49-54
莫里森的《爱》以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后民权运动为背景,叙述了种族主义和男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群体的个人和集体创伤经历。小说借助非线性叙述和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来构建创伤事件。结合创伤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从创伤叙事策略、集体创伤和家庭伦理创伤三方面解读了《爱》中的创伤叙事。  相似文献   

5.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公开出版的政治机关报,主编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同志。1922年7月,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的号召。为了宣传“二大”的政治纲领及一系列决议,中共中央决定将原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停刊,出一公开发行的《向导》周报,为党的  相似文献   

6.
创伤叙事是一种解剖个人和公众创伤,帮助读者接触创伤经历的虚构叙事方法([1])。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托尔斯泰,其创作时期正是当时剧烈变动和紧张探索的时期。从《安娜·卡列尼娜》和《克莱采奏鸣曲》中可窥出,托翁的世界观发生着巨变,精神探索极为紧张,是"托尔斯泰"主义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品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探索和探索中展露的个体或集体的创伤,在虚拟的叙事中模拟着个体或集体时代下的创伤经历。  相似文献   

7.
《天堂》再现了一群黑人为了理想之国鲁比镇的建立所遭受的身体及情感创伤。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天堂》中黑人群体历史记忆中的迁移创伤,揭示现实鲁比的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探讨叙事对黑人男女创伤的治疗作用。莫里森的创伤书写既是她肯定黑人民族光荣历史的方式,也是她正视民族自身问题、努力寻找黑人民族前进方向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以高超的叙事手法书写了不同的黑人创伤经历,透过这些黑人的创伤叙事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黑人处境。整本小说的创伤书写呈现出空间维度。运用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分别从地形学空间、时空体空间与文本空间三个层次分析空间在该小说创伤书写方面的作用:地形学空间隐喻和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时空体空间展演了人物的创伤治疗过程,而文本空间,通过语言的选择、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则呈现出了黑人集体的创伤体验。莫里森不是单一地描绘黑人个人创伤经历,而是透过黑人个体的创伤书写黑人集体创伤,同时也诉诸了黑人只有借助黑人集体与黑人社区的力量,他们才能从过去痛苦的记忆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9.
张雯 《英语广场》2023,(13):54-58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南洋华侨谢松山基于日据时期自身和其他战争亲历者的苦痛经验,著就一度创南洋出版记录的旧体诗集《血海》。该书秉承中国诗史书写民族苦难的叙事传统,充分发挥诗史题材纪事、感事之长,从创伤性质、受害人性质、创伤受害人与更广大受众间的关系以及责任认定4个向度再现了华人群体对肃清大屠杀的集体创伤记忆。谢松山这段创伤记忆书写的旨趣并非在于铭记仇恨或寻求复仇,而是寻求在集体和普世的语境下,通过赋予其形塑人类道德伦理和未来命运的普遍意义,把个体血淋淋的交流型记忆转化为华侨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创伤,并最终籍此实现纪史、存史、治愈创伤以及建设世界持久和平的记忆之责。  相似文献   

11.
《向导》周报是我党早期创办的一份机关刊物,在其存在的大约五年时间里,《向导》周报进行了大量的反帝反封的宣传,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选择性的受众定位、强有力的口号动员与批判性的语言风格。正是《向导》的这种特色式宣传使之成为了当时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12.
妥协还是斗争──评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叶昌友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和5月“整理党务案”后,6月9日,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57期上公开发表了《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以下简称《信》)。过去,由于受到共产国际、苏联和对陈...  相似文献   

13.
《远山淡影》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小说以主人公悦子回忆故友佐知子及其女儿万理子的故事展开。回忆叙事是整部小说主要的叙事形式。主人公悦子的讲述在现实和过去中不断穿插进行,叙述记忆与创伤记忆时而分离时而汇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通过这样一种双线叙事结构,悦子内心复杂矛盾的个体双重世界和分裂的性属身份得以展现。石黑一雄以其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受创者在经历创伤后的苦难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创伤和苦难人群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吴静怡 《海外英语》2022,(19):200-201
当代美国作家妮可·克劳斯的作品《大宅》探讨了犹太人后大屠杀的生存问题,具有明显的创伤叙事特征。笔者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聚焦,破碎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话语的呈现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叙事在战后幸存者自我救赎和创伤疗愈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让创伤记忆转为叙事记忆,重建了受创者的自我意识,展现了文学疗愈创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十七年”集体实验范本之一的《红旗谱》,在革命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呈现的是一种革命历史化的叙事模式:革命的浪漫激情在历史成长的记忆中被激活;历史成为叙述的“主体”,直接从后台走向前台;英雄这种人格化形象在历史革命化进程中尽情表演和演绎。这种叙事方式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一种确证和体认。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叙述方式重述灾难历史,会呈现不同的记忆内容和代际传递效果。本文选取同为亲历者二代书写的《鼠族》和《金陵十三钗》对比,审视中西两种文本叙述方式的差异。《鼠族》采取个体叙事重述历史,通过个人视角描述亲历个体的血泪史,以体现生命的平等,激发同情与思考;《金陵十三钗》运用集体叙事呈现大屠杀事件,通过群像描写刻画被边缘化的受害者群体,进行道德批判与警示。通过文学想象书写大屠杀灾难是一种对历史记忆进行重构和传递的有效方式,不同方式的文学叙述在重构和传递历史记忆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期望能借鉴犹太大屠杀文学书写历史记忆的完善方式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传递方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汪希平 《巢湖学院学报》2023,(4):143-148+154
《拯救溺水鱼》是美国当代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幽灵叙事与多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群美国旅行者的离奇遭遇和文化冲突,而异域风土人情的背后隐藏着叙事者陈璧璧的创伤故事。文章立足创伤叙事视角,以叙事者的个体创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其死亡创伤、童年创伤、文化创伤的记忆与重演方式,并阐释其言说创伤、重塑自我的创伤疗愈过程,指出陈璧璧的创伤再现与疗愈是现代社会华裔群体创伤的写照。小说以创伤叙事方式来展现现代社会的创伤,揭示作者所寄寓的社会思考与人文情怀,凸显创伤书写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