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哇哦……寒假作业好多哦!社长手都快写断掉了……555……很开心的是,我又能见到大家可爱的画咯!(我又有工资能拿咯!)咳咳~啊~我说了什么吗?呵呵~右边是社长我的最新春季造型,好看吗?其实,偶很想看看大家心目中的社长是什么样的哩?很多朋友来信,我都没机会看到,现在,社长把自己的QQ号给大家,大家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来留言"HOHO~偶QQ是:156505462,欢迎大家和我共同探讨!从下期起,涂鸦社将隆重推出"超级同人坊",希望大家多投"同人"作品,先从《猎人×猎人》开始吧!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爱丽莎姐姐: 你好! 小时候,常听爷爷说,在50多年前,你的爷爷和我的爷爷曾经是同乡,他们一同长大。解放前不久,你的爷爷去了台湾……爷爷盼望着见到他童年的伙伴,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也希望见到你——爱丽莎姐姐。转眼间,我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你也一定上中学了吧!这  相似文献   

3.
丽莎与吉米     
晓笛 《初中生》2002,(32):30-31
我家养了一只乌鸡,雄的,雪白的羽毛,黑里透红的鸡冠,真正的白凤凰,我叫他吉米。吉米被关在阳台上的鸡笼里,除了主人下班回家光顾一下,其他时间孤零零的。  相似文献   

4.
正某旅馆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死者是丽莎小姐。警察告诉科勒探长,丽莎刚跟胡克船长订了婚,而船长昨天出海去了。丽莎在市郊有一套豪华公寓,平时都住在那里。科勒探长问:"有其他嫌疑对象吗?"在场的警员道:"有个叫杰克小伙子,是丽莎的狂热追求者。"科勒探长把笔一搁,立起身说:"噢,那我去拜访一下杰克。"在一所旧公寓里,科勒探长找到了杰克,他问杰克:"你知道丽莎被杀了吗?"  相似文献   

5.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在男权社会中,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她的生活则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爱丽莎的戴、摘手套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深深的心灵颤动,但残酷的现实预示着爱丽莎只能重新戴上手套。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克厉和卡瑟琳的“致命的爱”被赋予两层含义,即爱的死亡与重生。面对两颗饱受煎熬的心,死亡是一种解脱和拯救。而面对一种希望的降临,我们更多的是快乐和欣喜。献上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只有它的神秘才能捕捉到《呼啸山庄》中似穿越黑夜的极光般“致命”的爱。  相似文献   

7.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ortrait, painted by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达芬奇), between 1503 and 1506,hangs today in the Louvre  相似文献   

8.
别把我看成你们想象中的任何一种女人。但可以将我想象成你自己。即,大部分时候生活平静,过着欢乐很细小、乏味很具体的日子的,一个女人。这样的日子会把时代的变化(如你们爱说的“中世纪幽灵”等)慢慢消化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革命作家蒋光慈的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下称《哀怨》),历来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因为,对这部出自革命作家之手,但人们褒贬不一的作品作出科学的评价,不仅为总结蒋光慈创作道路所必须,也是探讨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从30年代初即《哀怨》问世不久,到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里,对《哀怨》1 的评价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哀怨》的客观社会效果与作者的主观创作动机是否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哀怨》的思想倾向是否正确?围绕这一焦点,大致形成了如下几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和沈从笔下的翠翠在外在形象与爱情经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在顺从自然的内在性格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根源。而这一切都与屠格涅夫和沈从这两位作家的共同追求和不同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的主人公"丽莎",不仅与俄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丽莎形象有着密切关联,而且铭刻和承载着蒋光慈独特的情感印记与爱情想象。文本中先后出现的"侨民"自称,则揭示出丽莎在"白俄"之外的另一重流亡者身份,从而"越界"挑战了普罗文学的话语规范。上海的西式公园是丽莎最为重要的活动场域,同时也是一个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化符号。而正是通过游荡在公园中的白俄妓女丽莎,蒋光慈摧毁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蒋光慈最终为丽莎选择了"中国式"的"投浦"自杀,以此让柔弱的丽莎承受着中国社会典型性的黑暗与绝望,并且通过自杀行为获得了反抗黑暗的革命气质。这种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正是丽莎这一人物形象乃至革命作家蒋光慈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蒙娜·丽莎》的微笑○汪会江汪龙义○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和科学家。《蒙娜·丽莎》,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吉奥贡达的妻子所作的肖像,1503~1506年完成。蒙娜丽莎是那不勒斯人,生于1497年。画中人物端庄...  相似文献   

13.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14.
卓菲娅·丽莎与汉斯立克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对立 ,其焦点问题是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看法上的根本对立。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了使他的“形式”即内容 ,内容即形式”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提出了所谓“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 ,其实是指一种幻想力 ,这与康德所说的“天生的心理能力”是一脉相承的。丽莎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美学一般原则的基础上 ,探讨了音乐本体的特殊规律 ,提出了艺术“主题”的概念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 ,揭示出“音乐主题”的本质内涵 ,从而使她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对17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卡拉姆金《可怜的丽莎》作品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进行了语言分析,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与喜爱。  相似文献   

16.
《丽莎的哀怨》是革命作家蒋光慈在二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小说创作之时,革命文学论争已接近尾声,对革命文学的创作题材,蒋光慈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一个革命党人的英勇表现出来,固然是革命文学,就是将一个反  相似文献   

17.
一、爱事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许多伟人、平凡百姓都知晓,并常挂嘴角的对教师的赞叹之辞.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他是不会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甚至不配接受这些赞赏.  相似文献   

18.
爱教育爱专业爱学生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李伟明“两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一要热爱教育事业;二要热爱所教的“两课”专业;三要热爱所教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的基本准则;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爱?爱.爱!     
白雪公主拥有七个小矮人的真挚友谊,拥有王子完美的爱情,所以她是幸福的——因为她拥有爱!人类拥有美满的家庭,拥有知心的朋友,拥有丰富的语言,所以他们是伟大的,因为有爱。那,我呢?我有爱吗?我只是一朵蒲公英,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璀璨的光芒,没有婀娜的姿态,我是卑微的蒲公英……淡淡的月光下,我独自哭泣,没有人会留意到我,没有!天亮了。阳光,暖暖地洒在我的身上——是太阳公公在拭去我的泪水吗?这一刻,我的心中冒出了一个特别的念头,一种莫名的冲动——懂爱!——懂得爱的真谛!寻爱!——属于我的爱!从现在起,我要踏上我的寻爱之旅。乘着微…  相似文献   

20.
屠格涅夫与沈从支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在以人性为基石营造理想人生形式的小说意义方面却有着一致性;不过闯其各自身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致性中又有不一致之处。屠格涅夫笔下的丽莎和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在外在形象与爱情遭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在顺从自然的内在性格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根源。而这一切都源于屠格涅夫和沈从文这两位作家的共同审美追求和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