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育是属于最高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美育所追求的是教育理想的最高境界,即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然而,已往的学校美育大都只把美育价值取向定位于工具价值,即把美育视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或是审美的人的手段。这种价值取向的...  相似文献   

2.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艺术作为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它的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作用于人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审美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向上提升和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3.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4.
席勒在1793年提出“美育”这一概念时,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所谓人性的”复归”。也就是说通过审美实践前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亦即理智的人,具有社会道德意识的人。正如他在《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因此,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要解决的是完美人格曲培养,人的心灵的塑造,亦即人类自身的美化问题。这一点与中国儒家审美理想可谓不谋而合。所以在今天的审美教育中,孺家审美思想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张西爱 《教学与管理》2007,(11):122-123
一、引言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行等符合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理想的完整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美育是进一步彰显课程的美育价值,以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思路,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推进各学科课程与美育理念同向同行,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的一种整体美育理念。课程美育要求在课程目标中蕴含“美”的素养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展现课程育人的审美品性,在课程实施中践行以“美”育人,在课程评价上观照课程的美育功能。课程美育以实现人的自由而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追求,以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在要求,以挖掘课程中美育资源的内生意义为实践取向,以拓展当代美育前沿为发展方向。为此,需树立课程美育理念,建立多维立体的课程美育协同体系,坚守课堂场域美育主渠道,提升教师的课程美育意识与能力,达成课程美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大学生就处于从模拟实践、虚拟实践向亲知实践、现实实践转化阶段。高校美育应遵循揭示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强化掌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之间的沟通与转换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意义美的内在向度,以解决心理感性的实现问题;同时,还需要延伸生活实践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等外在向度,以唤醒生命的丰富实践感知力,拓展人掌握世界的丰富方式及敏锐力。  相似文献   

8.
欧松林 《教育艺术》2006,(10):25-27
“美育”是一种属性,它最终表现为人的修养、品格、情感。“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多以单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课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对人自身进行美化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使人的情感上升为审美状态,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健康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它们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对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美育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席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批评标准的真、善、美是在文学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价值评价系统,具备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古今中外批评实践的依据,既体现出文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又体现出批评的原则及批评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社会评价取向及其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功能的当代取向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追求。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现实观照,离不开对教学功能取向的理性思考。作为教学结构的属性和效应,教学功能具有先导性、人为性和历史性。基于对促进人的文化生成的历史担当,当代教学需要坚持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四项基本功能。如何有效地形成这些基本功能,应成为当代中国教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和谐美体现了美产生的基本规律、人类审美的根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美学的根本精神取向、审美的基本功能追求、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因而和谐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在转型,审美教育也须转型。现代美育是美育的“与时俱进”,是为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而作出的自身的机制更新、功能更新。它除了具备传统美育形象性、情感性、渐进性等特点外,还应注入新质新貌,形成自由美育观、发展式美育观;以多元化、个性化、高品位的当代审美化提高受众审美层次,弘扬民族精神,完善、优化现代人格塑造,促进人的自由、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亚 《考试周刊》2012,(66):54-54
数学中充满美。这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审美实践领域逐渐扩大,审美的社会意义日益扩大的必然结果。追求审美价值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美,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对人的品质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有赖于从事美育活动的教师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与心育中的智育、德育相并列,独立于体育、劳育之外。这种试图摆脱劳动实践、身体需求的物质利害和美质标准、乃至理性智慧、伦理道德、及其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和创美目的的教育观点,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和心理根基的唯心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的最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艺术的功能都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审美教育,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应该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其养德增智,与其他几育相互渗透与促进,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美育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的教育,它弥补了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美育引导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愉快地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从而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审美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郭玉莲 《英语广场》2023,(21):87-90
英语写作中的美育教育具有其特有的情感价值。思维价值以及人文价值。教师可以尝试在写作美学理念的指导下,将美育元素有机融入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中,并适当增添与美育有关的写作实践活动,课堂内外贯穿始终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便充分发挥英语写作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审美探究功能,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