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有某些人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借口,抵制舆论监督,为不良行为、歪风邪气辩解,蓄意泄愤闹事,但这毕竟是少数。事实表明,新闻纠纷之发生,多系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及通讯员的工作失误所致。因此,从新闻单位来说,需要认真分析造成多种纠纷的起因,有的放矢地研究改进自身报道工作,提高采编人员素质,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维护安定团结,减少新闻纠纷的目的。这样,即使发生新闻纠纷或新闻诉讼,新闻单位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就能维护和提高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者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属鲜见。新闻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新闻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我们通过对一个时期以来所接触到的新闻纠纷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公民、法人对某些报道不满,引发新闻纠纷的工作失误,主要是“三失”:即失实、失当、失密。  相似文献   

3.
时下,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信息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加之,随着闫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此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有某些人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借口,抵制舆论监督,为不良行勾、歪风邪气辩解,蓄意泄愤闹事,但这毕竟是少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者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新闻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新闻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侵权诉讼增多,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坏事或是好事。 从法律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在增强,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观念在增强。在名誉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想到求助于法律,向法院投诉,特别是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对于侵害名誉权的处理有法可依了,于是有关此类民事纠纷的投诉增多了。同时,数量较多的投诉未被法院受理的事实,也说明了一些人法…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般注意到新闻失实会引起纠纷,但是某些已经发生的事实,由于多种因素不宜公开报道,或是不宜作出详尽报道,一旦处理失当,也会产生消极后果,严重的可导致新闻纠纷以至“新闻官司”。此类失当报道大体有以下八种情况: 一是涉及司法案件的发生、破案、拘捕、审理、判刑等报道需极其谨慎,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格权中的几个细节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欣一 《新闻记者》2003,(10):30-31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新闻侵权的案件,主要是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三种。这三种人格权在新闻传播领域又有不同特点和某些细节问题。 死者的名誉权 关于侵害名誉权纠纷的官司一直是新闻诉讼的热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8.
“新闻法”和“新闻记者条例”的征求意见稿都有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内容,我想结合法院对新闻纠纷的信访处理及办案实践,谈点个人的意见。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机构的必要性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这些人往往是因为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遂向法院要求通过诉讼解决争议。从1987年1月1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的表现令社会失望,并产生了对新闻事业不利的多重阴影。近几年来,国内新闻纠纷日益增多,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如何提高和巩固新闻躁体在公众心中的位置,尽量避免和减少新闻纠纷的发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新闻约束机制势在必行。新闻的约束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上海新闻界、法律界的部分人士鉴于近年由于新闻报道发生争议而要求进行诉讼的人显著增多,为了使这些争议得到妥善处理,维护新闻工作的正常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在本市尽快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议。早在1986年11月,上海有关人士就已建议设立新闻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因新闻报道而引起的纠纷。1987年《民法通则》生效后,新闻涉  相似文献   

11.
守法与用法     
目前,正是我国法制不断完善的时期,各种新闻侵权、新闻涉诉、新闻纠纷对簿公堂的事件屡有发生,严重败坏了新闻界的声誉、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威力,同时新闻单位、新闻从业人员的合法、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和威胁,自1997年11月《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揭露某些娱乐场所赌博和违法活动遭遇黑枪事件以来,“打记者”的事件屡有发生,大有升级之势。时下,随着媒体“舆论监督”这一重要作用的增强,无疑会对促进和维护公正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媒体的自律机制并不健全,再加上一些记者不注意自身的法律素质,一味夸大监督的作用,就很容易打破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纠纷,一个时期以来有增无减。新闻纠纷,有触及刑律的问题,但多数属于民事纠纷,是发生在新闻单位与国家机构、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之间有关新闻侵权的争执。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处理公民与新闻单位的纠纷诉讼案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涉及到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情况错综复杂,法律规范还不完善,一时难解难断,牵扯了人民法院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实生活提出一个问题:这类新闻纠纷可否遵循我国的现有法律,参照人民调解的优良传统,采取民间调解的方法息争呢?天津市  相似文献   

13.
《被告席上的记者》是我第一本有关传媒法的书,副题为“新闻侵权研究”,出版于1994年5月。这当然是特指记者因民事侵权纠纷成为被告,记者涉嫌犯罪成为被告不在此列。书名是套用湖南《邵阳日报》记者卢学义的文章题目“站在被告席上的记者”,他记述了自己打“新闻官司”的经历。那时记者因为自己职务作品发生纠纷而上被告席的不少,我在书中记载:“就自己掌握的案例作不完全统计,发现新闻侵权民事诉讼案件将新闻机构和作者共同列为被告的占70%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的作者就是本新闻机构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强调注意力经济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随着公民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因为对一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新闻民事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应对新闻纠纷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尤其是层面较低的地市报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创刊于2003年初的四川《乐山晚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市民生活报,在抓新闻、抢时效、拼策划、角逐报业市场的竞争中,也时常遇到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的困扰。在3年多的办报实践中,我们就妥善处理了180多起新闻纠纷,成功化解了两次新闻官司,并从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务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产生新闻纠纷的主要途径就是缘于新闻采访的程序、方法和语言。新闻纠纷日渐增多有两大原因: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逐步提高,而大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新闻法制建设落后于我国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对新闻报道的程序、方法、语言合法性的忽视和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16.
批评类的社会新闻容易引起新闻纠纷,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很小心,编辑也不敢大意。而生活类的社会新闻,如果采编人员不太在意,纠纷却在不经意间找上门来,有时引发的波澜还不小。生活类社会新闻要想远离新闻纠纷,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在公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已不鲜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新闻纠纷,事关媒体信誉,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8.
一、提前取证意识 记者日常采访时,一般只注重了解与新闻有关的事实,却往往忽视对所了解到的新闻事实进行证据收集,对可能发生的纠纷缺乏证据准备.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新闻纠纷看,大多是人家找上门来甚至被起诉了,记者才急急忙忙去找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新闻纠纷是由新闻传播活动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新闻采访行为或新闻作品引发的、存在于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法人或公民之间的冲突。在现阶段,新闻纠纷主要表现为新闻官司。这一实际状况使得学者们对新闻纠纷的解读总是和新闻侵权、新闻官司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不少有着新闻背景的研究者更是直接将新闻纠纷与新闻官司等同互换。在这样的前提下,难免将诉讼作为新闻纠纷解决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国发生了三百余起新闻诉讼。仅以上海为例,从1985年11月1日发生的解放后第一起新闻诉讼“疯女案”以来,到1988年底止,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新闻单位比较集中的黄浦、卢湾、徐汇、长宁、虹口、静安6区法院提供的资料表明,以法院收到诉状计,发生各种新闻纠纷就达74起。在层层叠叠的新闻诉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告无理。静安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新闻诉讼中,就有一起持续了一年多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起因于一篇揭露发生在上海的“华谊公司”走私大案的报告文学《上海滩“新大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