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论存在三个缺憾:一、“正确理论”和“当然之则”来自并低于人的历史实践。强调自由人格的形成在于将这理论或规范内化为人格,这是非实践非自由的。二、作为培养自由人格的途径之一,“集体帮助”预设了集体在道义上相对于个人的优越地位,但现实中的集体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集体帮助”难以培养出自由人格。三、偏于强调自由人格的主观指向,有淡化自由实践的倾向。这可能使华夏民族的自由追求继续被导向人格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精神现象学方法考察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是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主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品格与现代性的世界本质的内在关联,客观上要求我们完成“能力”的精神现象学考察,能力是人的自然本质的现代化呈现,是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的意志表达.西方马克思主义单方面强调大学生自我精神无限扩张和私欲的无限膨胀,忽略历史理性前进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肢解了80后、90后的社会存在.借鉴拉康的“幻象”理论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缺乏对其应用方式与限度的理性分析。以当前技术哲学主流的技术现象学,特别是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伊德的“人一技术”关系现象学作为分析框架,来理性分析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必要的。技术现象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伊德指出人与技术存在4种关系,即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与背景关系,这4种关系形成了“人一技术”关系的连续统,具有较好的理论自洽性与普适性。用这一框架来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则分别对应于教育传播技术、教育数据挖掘、教育游戏技术和默会教学法。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限度应重点考虑技术对人的知觉的片面转化、人工智能的局限和技术的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维贝克的"道德物化"思想探讨技术物的道德相关性问题,技术物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功能或意蕴,需要基于技术调节理论才能被根本理解,而后现象学是理解技术调节理论之不可或缺的路径或基础。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技术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技术对于人之意向性构成的重要作用,由此表明技术在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建构中并不只是中立的工具或手段,而是调节着人的知觉、理解与行动。维贝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意向性对于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作用,并提出了基于人-技关系的"复合意向性"或"杂交意向性"概念,由此奠定了"道德物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受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影响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强调“人”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性、反思性、敏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时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人文科学视野中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教育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其本身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哲学精神,更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全新理论。在现象学视域中,意义先于概念,存在大于本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宣言将教育引向体验之源,引向意义发生之处。同时,本文也展现了现象学的实践品性与教育实践性的契合。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现象学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学应摆脱传统教育的偏差,以便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用体验和智慧来探索教育之真。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此理论是教育诗意地栖居和诗意地言说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自然流溢。  相似文献   

8.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中国古代书法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对方决汉字进行形的塑造构成其独特的“形式”。而书法中“人”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趣和风格,书家以精气神论之,这正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意味”。中国书家以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完成了中西艺术理论的同构,赋予书法这“纸上的舞蹈”以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的互动理论认为: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存在着互动,人与人要进行交际,就必须以互动的方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为“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每个人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的言行所影响,从而达到双向交流、双向影响的互动效果。在英语教学中,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互动历来被认为是较为困难的。这是因为在我国,英语作为外国语,不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工具,使用英语…  相似文献   

11.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表明,杨叔子已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育人"是其主题,文化育人是主题的基本内涵。"育人"是正题,它的反题就是"制器"。文化育人体现在,只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体的人。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育人既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更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育人"的途径在于:学习知识是基础,思考可以激活知识、活跃思维、掌握方法和原则,最终,文化源于人类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大学的"育人"必须建立在"治学"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三纲领"中蕴含着大学生命的本体与使命,"八条目"中蕴含着实现大学功能的方法。"三纲领"、"八条目"可以概括为日新之德。对于现代大学而言,"明明德"就意味着明确大学的学术特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新民"就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人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就是学术研究,"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办学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齐国、治家、平天下"就是要体现全人类的利益。大学的日新之德对于树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诚信”的本意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儒家将“诚信”推崇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的内容。认为“诚”是天赋予人的道理,人应“以诚为本”。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实现人的道德价值。认为“信”是立人立国之本,将其列为“五常”之一,要求人“言必信,行必果”。为此,“诚信”被奉为修身、立业、治国、用人、交友等的重要道德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16.
对"教师实践力"研究只见散落的论点、少许的数据分析,对其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还相当薄弱。教师实践力是指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以策略性思维驾驭教育实践并与之协调、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教育的建设力,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生产力"。如果说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那么实践力就是"精神生产力"。通过认识教师实践力的特质、建构教师实践力的模型、划分教师实践力的"度"并评定等级,进而建设与发展教师实践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对人的意义的现代哲学,它的出发点或是立足点是主体人及"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人本"。这种"人本",不仅要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且更注重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全面的展现。对人类各类大实践给予人本主义的批判,可以得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8.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生活世界转向的重要一维,其对话解释学的根本就是要超越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主体意识哲学,将理解从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转换到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