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屈原《渔父》用此句时,“我”作“吾”)教材注释为“出自屈原《渔父》”。疑非是。屈原《渔父》引此句,其意含蓄,有保持清白纯正之意。而《孟子》则借以赞美沧浪之水清冽见底。吴伯萧引用此句亦借以赞美泉水清冽,不仅可以用来浇菜、浇果树,还可以“用来洗头,洗衣服。”且用比衬手法,说“这比沧浪水还好”,看来,作者是从《孟子》中引来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输》中“吾请无攻宋矣”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我申明不去攻打宋国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说是“我不攻打宋国了”(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前者把“请”解释为“申明”;后者把“请”略去了。据我所看到的训诂字书,似乎没有把“请”释为“申明”的。把“请”省略掉,则是采取了消极的回避的办法。这是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式句子。全句应为:吾请公输无攻宋矣。“公输”为兼语。“请”是动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请、请求”相同,含有客气的成分。原文开头一句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里又用“吾请无攻宋矣”(“我请公输盘不要攻打宋国了”或“我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其中引用了一首歌谣:“沦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教材注为:“出自屈原《渔父》,原文‘我’作‘吾’。濯,洗。缨,古代帽子上系的带子。”课本对“沦浪”一词没有作注,前人注释有以“沦浪”为水名,地名。我认为“沦浪”是水色.屈原《渔父》结尾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山带阁注楚辞》(清·蒋冀撰)注为:“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他还认为是屈原涉江入溆浦之后,返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中范增语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教材注为“这是一种迷信”,说是“真龙天子”所在的地方,天空中有—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但究竟“天子之气”是怎样的云气?教材注释并未说清,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将此句译为:“我叫人观察过他的气象,都象龙腾虎跃,显得五色缤乱,这是真命天子的气象。”亦有人译“皆为龙虎”为“都是龙和虎的形状”。案:此句中的“龙虎”应是偏义复词,偏义在“龙”。权代人迷信观点认为龙是称帝之象。《史记·集解》引苏林曰:“龙,人君象。”又引应劭曰:“龙,君之象。”而  相似文献   

5.
《卖柑者言》有句云:“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句中的“子所”,课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你那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下册注“所”为“所需”,认为“所”后省略了“需”字。我认为上述两解均有可商榷之处。正确的理解应将“所”训为“意”。验之古文,书证颇多。请看: (1)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相似文献   

6.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人对“散文的命运思考”,他们“思考”出这样的结果:散文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向衰微(见1986年7月21日《文论报》:《对散文命运的思考》);“散文已经不再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甚至已经成为“阻碍文学的丰富和繁荣”的绊脚石(见《文艺评论》1988年第1期)。总之一句话,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散文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该寿终正寝了!这“思考”也引起我的一番“思考”,我“思考”出这样的结果:散文将在自身运动中发生裂变,散文要在蜕变中巩固地盘和独立!散文将在蜕变中前进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9.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吾”与“我”同属第一人称代词。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吾”与“我”时,都作“同训互举”,不去区分其间用法的细微差别。早期的文人如章太炎先生在《正名杂义》里,也举《庄子》的“今者,吾丧我”一句为“同训互举”解。凡此,都不免给人有以偏概全之嫌。单就孔子的《论语》,其中有“吾我”两字之句则多达百余条,旁及他书,真乃“吾我”句多于牛毛也!经过互相比较,才知古人用此两字分别甚严且有规律。现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12.
<正> 《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是欧阳文忠公的两篇山水游记佳作。读此二文,亦可一睹欧公风采:一个才学兼备、襟怀坦荡的太守,一个情感丰富、笑口常开的醉翁。一卷书、一张琴、一棋局、一壶酒,一老翁乐在其中,乐得其所。正如欧公所言“吾之乐可胜道哉!”[1] 欧公诗中有乐:“鸟歌花舞太守醉”“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词中有乐:“直须看尽洛城花”(《玉楼春》),“白发戴花君莫笑”(《浣溪沙》);文中亦有乐,且乐事多多,此二文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14.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15.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16.
《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作品的艺术构思精巧,写景和抒情的结合极为成功,是盛传不衰的佳作。文章的艺术特色是值得我们细心体会的。 “醉”和“乐” 亭,为什么要命名为“醉翁亭”?作者为什么自号为“醉翁”?这是探索作者艺术构思不可忽视的问题。《醉翁亭记》是作者被贬谪到滁州的第二年写的。当时作者才四十岁,少壮之人,为什么自称“翁”呢?他在《赠沈博士歌》中说:“我昔被谪居滁山,名号为翁实少年”,在《题滁州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可见作者取名“醉翁”,是政治上受到打  相似文献   

17.
课文有关词语资科: “常愿”句:出《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谢古今圣明唐盛主,勅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长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太上,旧指思想境界最高的所谓圣人。《晋书·王衍传》有“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句。这里是说自己对国事不能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8.
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 ,我们的文学无疑会有雄浑壮美的诗篇 ,会有鸿篇巨制的小说 ,那么散文呢 ?我想也应有它的作为。最近 ,读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抒情散文《太阳之歌》 ,就使我对散文的这种审美期待获得了满意的回答。当今文坛散文热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通常见到的多是那种精短的生活散文、游记散文、人物散文、随笔式散文、文化散文 ,甚或是所谓“小女人散文”。当然 ,这些形态多样的散文也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 ,自有其不同的审美价值。但是 ,像作家沈世豪笔下的《太阳之歌》这样大气 ,这样燃烧着时代激情 ,这样…  相似文献   

19.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20.
八六年上半年,我教初三语文,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怎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兴趣呢?显然,光靠长期袭用的语文教材是行不通的。这时我想到了《盐阜大众报》,那上面天天登有乡土气息和时代风貌的记人叙事的好文章,特别是该报“黄海潮”文学专版上的散文、小小说。我有选择地在作文课和语文自习课上用普通话表情朗读,使学生“入境”,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主观意识,使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