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期《安徽日报》新闻图片中"底层影像"的梳理,指出该报对底层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已经从"关注底层"转向"致敬底层"。通过对近期底层人物作为"主角"的影像故事的分析,指出这一叙事方法的转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本文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底层影像"可以更有效的"突围"。  相似文献   

2.
何晶 《新闻大学》2021,(1):48-58
国内政治传播研究一直以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主体偏向(更多关注政府、政党这类主体),对底层表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研究尝试对底层表达的相关核心概念、底层表达之于政治传播的路径创新意义、理论渊源及在政治传播框架下的理论拓展进路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将底层表达纳入政治传播的整体框架将从研究主体的完善、主导分析框架的调适和对价值伦理...  相似文献   

3.
当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当文学批评界关注底层文学,当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关注女性的时候,有一个更为弱势、更为底层、更为边缘的群体却被遗忘了,这就是女性残疾人作家。我国当下的女性残疾人作家业已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气势不凡,犹如小草独自在荒郊野外顽强生长,大有星星之火形成蔓延之势。她们的创作涉及包括小说、  相似文献   

4.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翻译出版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年会上,一份《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在理事会表决前流产,尽管事后该《声明》得以发布并且已经对国家制定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产生了影响,但声明的意外流产突显出图书馆学界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薄弱。围绕《声明》所出现的理论与认识问题,使得我对于国内图书馆学界最新知识产权研究成果格外关注。因此,尽管在我看来,邓灵斌先生的书评仍难以完全摆脱学生评导师时的那份拘谨,但仍然愿意向读者推荐陈传夫教授的大作及邓先生的书评。 陈传夫教授是国内图书馆学界最早关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学者之一。在许多图书馆人鹦鹉学舌般地跟在法学家后面,从强调“保护”的立场“研究”知识产权的时候,具有法学博士学位的陈传夫教授却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应有的学术洞察力与学术良知。他站在公众的立场,发出了“防止知识产权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的呼喊。可惜陈先生的研究立场,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邓灵斌先生在书评中,能够捕捉到陈传夫先生“强调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代表了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的社会诉求”的知识产权研究的指导思想,一篇书评能有此发现,足矣。[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国内的分级阅读还处于理念阶段在国内,很多人对于分级阅读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分级阅读在国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欧美,有关分级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已有60余年,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分级阅读的推广也分别开展了近30年和10多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分级阅读领域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范丽花 《兰台世界》2007,(2S):64-64
现如今时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人人关注的问题,谁不追随它关注它,很快就被甩在时代的后面。在魏晋时期,就已显现出这一特点,彼时“时尚”一词虽未出现,但人们对它的追随却毫不逊色。饮酒时尚更是引人注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图书馆及其用户,在国外的图书馆领域已经成为一股新潮流。与此对照,国内对于这种研究取向却极少关注。本文尝试探讨民族志方法的核心原则、工作伦理和基本方法,并结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图书馆的一项用户研究项目,分析民族志方法在大学图书馆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模式,以及民族志方法对于图书馆洞察用户需求,丰富服务内涵,提升图书馆员职业信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的出版,为中文读者带来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资料索引性的霍尔作品清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霍尔从参与英国社会重大议题的论争中解放出来,将关注视野移位到全球化流散状态下的种族、族性问题。从某种角度看,这既是其对早期文化研究建构时期提出的思想所做的修正性延续,也与其专属的“身份”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也就有了一个“霍尔的后殖民时刻”。本文着重解析了中文文集后3个单元中的相关作品,对霍尔文化研究工程后期的诸多概念与问题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1.
论博客的网络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龙 《新闻知识》2006,(10):70-72
近年来,在博客的快速增长改变网络生态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对于博客的称呼乃至博客网络存在状态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还缺少系统性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将成为博客现象深入研究的基础。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博客,目前还没有一种严格的学术角度的定义,大多是对于博客这种事物的一种描述。基本上将博客看作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网络存在物,有的认为是网站、网页;有的看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有的看作是一种个人日记;有的看作是一种网络出版方式。在使用博客的文章中和现实的称呼中,国内对于博客到底是指一类人、一种网络行为还是网…  相似文献   

12.
李盈盈 《东南传播》2014,(11):14-17
作为国内使用率最高的手机通讯软件,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5个亿,随着微信对人们生活诸多细节的渗透,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通讯工具本身,成为深入社会传播活动各个层面甚至是改变人们诸多传播行为和众多传播习惯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传播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关注微信传播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传播类型,在对微信的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优势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微信传播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类传播形式,并且借助于"拟剧人"、"弱连带"、"把关人"等理论进一步探讨微信对于人类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在,越来越多的广播人开始关注战略规划,研究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这说明广播人已经开始尝试或学会用科学和系统思维对待发展和未来。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起点,也是管理和控制的关键环节,它更多的是关注未来.致力于长期快速发展。本人想就战略规划这个话题谈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陈雪  宋健 《东南传播》2011,(10):104-105
卡梅隆导演的力作《阿凡达》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多重隐喻、后殖民时代影像表达、人性光辉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了电影里“影射了真实世界”这一命题。最后指出,人类应当对自然充满敬畏,应当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的一套原作被国内摄影家收藏了”,这几天,这则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影像收藏市场掀起了阵阵波澜,引起了诸多摄影人的好奇与关注。 “这套作品共50张,制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亚当斯去世前最后亲手制作的一批作品,虽然距今已20年了,但保存得非常好,作品装裱十分规范讲究,且从来没有展览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14,(9):11-11
纯文学季刊《天南》复刊,第17期于5月26日面市,主题为“稗子的歌谣”,以深度阅读来关注底层人。  相似文献   

17.
底层文学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和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中。从2004年开始对底层文学这一文学现象展开讨论,至今已有5年。5年间,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生活的各类文学作品纷纷涌现,丰富了当代文坛,引起了文学界的注目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19.
疗心妙法——图书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人日益严重的心理危机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又一“杀手”,如何从根本上缓解这一危机的存在和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文章介绍“图书疗法”这一国外实践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以资国内同行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雪  宋健 《现代视听》2011,(9):51-53
卡梅隆导演的力作《阿凡达》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多重隐喻、后殖民时代影像表达、人性光辉和原始崇拜等方面入手对影片进行分析,从而剖析出了电影里"影射了真实世界"这一命题。最后指出,人类应当对自然充满敬畏,应当与自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