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是士子与学者读书、学习、讲学、休憩和崇祀先贤的场所。书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功能,突出人与建筑的协调统一,反映“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十分讲究内部结构的建筑规划,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相似文献   

2.
<正>书院的命名,虽然只是该书院的一个标记和名份,但大多都有其基本内涵,体现着创建者的宗旨、目的、要求和期望。从书院的命名中"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书院教育体系的特殊品味"(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09页)。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同样也有其深刻的含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鲁先圣 《寻根》2011,(3):8-11
自唐宋以来,书院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办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期,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书院师道     
许刚 《寻根》2012,(1):15-17
书院是古代极富“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机构与制度,其教育宗旨、理念、旨趣、形式、方法等均有值得今Et大学所宜思味、汲取者。  相似文献   

5.
赵殿红 《寻根》2006,(3):82-86
中国圣会组织概况 17~18世纪,种类繁多的为中国天主教教徒而组织的团体称为“会”、“圣会”或“善会”,而“圣会”是其较为正式的说法.圣会有时是一种正式的组织,要求某一类人才能参加;有时又是一种为广大群众而设的教会组织.这些群体的活动也各不相同:有的通过集体活动而进行个人培养,有的则进行慈善活动,但更多的是两者兼顾.圣会的建立与发起者可以是中国教徒,也可以是外国传教士.实际上,圣会组织是一种中国传统与天主教因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7.
王蕾 《华夏文化》2006,(3):18-20
花朝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也叫花神节,又称百花生日。自春秋起源,袭至明清,一直绵延不衰,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中秋古时又称“月夕”,进而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流传至今,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然时至今  相似文献   

8.
李桂阁 《寻根》2014,(5):86-88
南阳旧时的婚嫁礼仪,沿袭古代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不过根据家庭条件的差异,每道环节有繁有简,有些环节趋于简化。六礼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亲迎即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有:大娶,一般婚期三天。喜日前三五天,男家向亲朋发请帖,通知婚期,受贺礼。女家备嫁妆,亲朋添箱。届时男方亲友前往贺喜,张灯结彩,贴喜联,奏鼓乐,迎娶择吉时起轿,内坐压轿童。轿前走一个夹红毡的,专管放炮,后有两灯笼、两火把、两支三眼镜以及鸣锣的、打彩旗的两人,鼓乐队一班,还有一个挑鸡的。另有一束葱、一束艾,取聪明爱见之意。  相似文献   

9.
邓洪波 《寻根》2006,(2):7-10
新生的文化组织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地方志中看,它最早出现于唐太宗时期,如大将军李靖在山东读书和研习兵法的书院。从官方的文献记载看,它则始于唐玄宗时期开设的东西二都丽正、集贤书院。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书籍大量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胡光明 《寻根》2007,(6):18-23
伴随着明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流动,一种新的历史事物——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缘或业缘性的传统社会组织,它建在通都大邑,根植于传统市场经济扩张、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商人子弟不断入仕的社会大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机制来适应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以说,会馆是观照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于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主办,精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19世纪中期欧洲仿制瓷器,以及部分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瓷器精品。此展展品之丰富和精美程度,在过去展览中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2.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原始道教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有百座之多,南阳地区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经有50余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也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  相似文献   

13.
马金生 《寻根》2010,(4):52-58
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动以及医药学知识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行医已逐渐成为一种开放性的职业。(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此前历朝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医病关系渐趋紧张,医病双方的疏离感日益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中堂,唐宋时期的官称,相当于宰相或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大约取其于议事堂居中总理政务的缘故,名之中堂。由官称转而指称民居宅院厅堂或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似乎也因其厅堂居中之意。  相似文献   

15.
赵娜 《华夏文化》2011,(4):16-18
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受到中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佛教文化也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中国信众,并渗透到生活理念中。东晋时期,佛教中出现的“寄子现象”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6.
劉志琴 《中国文化》2007,(2):93-113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员或权贵充当。两汉时期,“入侍为质”和“纳质为臣”的现象十分普遍,质子制度就成为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传统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辛欣 《华夏文化》2015,(1):33-35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解放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自由民主思想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被引进中国,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等人的倡导下蓬勃发展。而对于束缚中国妇女的旧式婚姻,学者们也开始了反思与抨击。作为新文化运动阵地的《新青年》杂志就有专门探讨妇女问题的板块,其中,对于妇女婚姻问题,学者们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此外,诸如《妇女杂志》、  相似文献   

19.
一、食玉之风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有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当时的食玉之风,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他认为服食"玉"能"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即服  相似文献   

20.
扇面画是文人在扇面绘画、书法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别体之作”,其出现及演变与扇子的演变相始至今。书画与扇页结缘而成扇面画肇始何时尚无从确考。一般而言,扇面画的演变经历了宋以前团扇画一枝独秀、宋元时团扇画与折扇画并存和明中后期至有清一代以折扇画为主的3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