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2.
让生命之河奔腾来辉武人生之路剪辑□张会民冯灵生时代呼唤来辉武关于来辉武的社会价值集发明家、企业家、慈善家于一身,来辉武铸造了自己闪光的人生,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大唱赞歌,而不去深入挖掘来辉武现象具有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武”、“侠”两者之间,对“侠”的作用的偏重即意味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让生命之河奔腾──来辉武人生之路剪辑张会民,冯灵生来辉武26岁就从事领导工作,他对从政之道并不陌生。辞职办企业了,他就把从政的经验应用于企业的经营上,从而构成了来辉武经营之道的又一特色。这并不是说,来辉武的505与政府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没有。来辉武创...  相似文献   

6.
剑与侠——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刀光劍影中渗透着中國文化精神,此乃武俠小說的特殊魅力所在。本文着重論述“以武行侠”觀念的形成,以及武俠小說中俠客行俠所倚仗的“劍”的文化内涵。侠客的打鬥能力,大致经歷了一個從“寶劍”到“寶劍 暗器”再到“寶劍 暗器 内功”的發展过程;逐渐由技能轉為修養,由技擊本領轉為武學境界,由注重物質轉為突出精神。与此相關的,是打鬥手段的表演成份、觀赏價值及倫理化倾向。而這一切,都使得武侠小說日渐文人化。  相似文献   

7.
田志光 《寻根》2012,(4):23-26
自北宋建立至神宗元丰改制以前,宋廷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关,简称“中书”,负责主管全国的民政事务及重大的军政事务,中书的办公和议事场所为“政事堂”,即宰相府。目前学界常常将“中书”与“政事堂”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二者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就整个人类世界而言,少林寺的真正价值究竟何在?少林寺今后的路将如何走?我们刻意保护的究竟是哪个“少林寺”?是“物化”的少林寺:殿堂、碑铭、璧画、雕刻……,还是与这些物融为一体的“活生生”的少林寺:佛、寺、僧、慈、禅、武、医、艺、茶、斋……,即集合在“禅武合一”旗帜下,享誉千年的“化少林”?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性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设有“中华文化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儒道佛学研究”、“中华区域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探索与争鸣”、“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师、学生,本刊不失为一本有相…  相似文献   

10.
王长坤 《华夏文化》2004,(1):F003-F003
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于2003年7月27—28日召开了“张载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钱仓水 《寻根》2014,(5):62-63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某年重阳节间,白衣好友徐二,用竹篮盛着糕和蟹,送上门来,钱谦益感动之余,欣然命笔,写下一首七律:“肴具圆方杂醢熬,白衣今日送衡茅。自笑吾家传嗜蟹……一饱如今学老饕。”钱谦益说的“自笑吾家传嗜蟹”是怎么回事?他在(《先父景行府君行状》中的第一句话就追溯了自己家族的历史:“吾钱之先,实始武肃。”武肃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在今江苏、浙江、福建的疆域上创建的吴越国国王钱锣,卒谥武肃。吴越国极为重视渔业开发,“钱氏间,置渔户蟹户,专掌捕鱼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3.
宋仁宗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宋仁宗与他的士大夫合作者们共同构建了较和谐的文人社会,为北宋的“极盛”时代的到来,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本文对宋仁宗在其中的历史功绩,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谭邦和 《寻根》2012,(5):22-25
俗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盖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少壮之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老年人则“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壮之时读水浒易“以武犯禁”,而到了老年,若还是患得患失,放不下机心,则这辈子也未免活得太累了,何苦来哉!其实,“少”与“老”的划分倒并非绝对。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对于一个天性恬淡、崇尚简单的人来说,就算少读水浒,老读三国,  相似文献   

16.
《史记·孝武本纪》云:“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解祠者,谓祠祭以解罪求福。”“解祠”是以祭神为手段的祛除巫术。《集解》引孟康语:“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祠皆用之。”并引如淳语:“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从这些解释看,枭是因其“恶”而被用作祭祀用物。  相似文献   

17.
经筵是宋代确立的一项为帝王讲解经史的规范性御前讲席活动,北宋《诗经》经筵在“帝学”的指导下展开。由于经筵授受双方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诗经》经筵体现出来的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宋代《诗经》学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北宋经筵讲《诗》仍然处于《诗序》阐释框架内,辅弼时政与“帝学”目的使得其《诗》学阐释难以超脱传统《诗》学;另一方面,北宋《诗经》经筵在《诗经》阐释的文本形式与理路格局等方面又对宋代《诗经》发展脉络产生深远影响,从多个维度呈现出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下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客家文化研究者较少注意到的土客对立的文化根源及其突出表现形式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客家先民的“文化优越感”及严酷的土客对立客观环境,使得客家人实际上偏离了文化大融合的主流,选择了崇尚武化的道路,由此造成此后客家人社会落后于汉民族的主体文化进程,也使得他们在土客矛盾时多采取械斗的方式。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动,土客对立逐渐消解,客家人向汉民族主体文化回归,这种回归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以及与文化创意者的关系,是“火炬”与“火炉”的关系。政府点亮“火炬”般的灯塔,为茫茫大海千帆竞渡的夜航行船指引方向。然而,无论“火炬”多么明亮耀眼,如何不可或缺,但“火炬”并不创造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