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作品中要不要流露记个人感情,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新闻不是学,记不应该为见证了重大事件激动,产生参与的错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同样是人学,客观描述不足以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感情上的需要。特别是人物通讯,适当的议论、抒情会使作品更精彩、抓人。  相似文献   

2.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7-19
在当今军事新闻记中,高级记江永红是公认的一把硬手。随着他的新闻作品频频出现和在军内外连连获奖,许多读和新闻界同行迫切想知道他在军事新闻写作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其实,任何新闻作品的成功,都往往缘于作在选材和表现两个方面倾注的匠心。这里,我想仅就江永红同志在新闻选材方面的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就算我学习江永红新闻作品的一篇粗浅体会吧。  相似文献   

3.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的形成因是内容的载体,而成为记把握世界,反映生活的再现框架,具有特定的美学意义,一方面,内容寄托在形式之中,另一方面,形式使内容定型化,固定化,同时它存在于物质载体上,比如被固定在版面上,录像带或电脑,录音带里,研究新闻作品形式的解析方法,无论对记还是新闻鉴赏家,都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燕 《新闻知识》2006,(1):25-27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是美国为主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发展时期的一种新闻报道策略,后来逐渐演变为西方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和报道规则。客观性的发生与发展,对新闻机构、新闻记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性原理”几乎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记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究竟客观性原则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作用?概括一个世纪以来新闻理论学们的研究,可以从机构角度、个人角度以及社会角度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捕捉阶段:寻找新闻素材 1.做有心人。要做一个“有心人”记,须养成随时随地挖掘潜在新闻素材的良好习惯。新闻多是一时一地的事件,寻找新闻素材却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平时对社会现实漠不关心,而到接受采访任务后才临时抱佛脚。潜在的新闻素材散布于众多的企业、单位和人物之中,记不仅要在工作中接触它们,还必须在工作之余扩大视野。一则信息、一份件、一次聊天、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众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时时处处用心去听、去观察、去接触,抓住一切线索和机会,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避免新闻采访浅尝辄止,写出的新闻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7.
马良柱 《视听界》2002,(5):36-36
长期以来,人们对记的考察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其思想素质及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写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容易忽视其性格特征,笔在20年多的新闻采编及10多年的新闻管理工作初中中,深感两种性格十分有碍记的成长,一是过于腼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往往性能内向,言事极少,且很少主动与人交谈。因此作为个人在上大学选择新闻学专业时,在选择记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而高校新闻院系的新闻教育也有较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9.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是一个集新闻记、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新闻奇才。191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讲新闻采访课。同时,他还在北京平民大学、北京政法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当时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的  相似文献   

11.
1.拨乱反正时期的新闻形式:消息、通讯和报告学 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配合形势,揭露和控诉政治丑行、反思社会悲剧的根源和教训。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等人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对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讯”,不久新华社记采写的《时传祥沉冤昭雪》发表,同一天,《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人民日报》刊出,其后,《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要为真理而斗争》、《历史的审判》、报告学《大雁情》等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新闻作品的主要形式是消息、通讯和报告学,新闻界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写作形式的创新问题上。  相似文献   

12.
肖一沙 《军事记者》2004,(12):29-30
获得第三届中国新闻摄影记“金眼奖”时,李刚才刚刚过完27岁的生日。以这样的年纪夺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项,而且参赛照片获得了所有作品的最高分,这是史无前例的。难怪军报资深摄影记乔天富在评价李刚的章《后生可“畏”》中感慨道:“这一方面展示了李刚的实力,后生可‘畏’,电昭示着中国的摄影事业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3.
创优三得     
一篇好作品问世,是记政策水平、认识能力、社会实践和新闻业务实践的综合体现。创优要做到下力“找”新闻、费心“捡”新闻、用功“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吴迪 《新闻知识》2001,(5):31-32
40年代《申报》的社会新闻版,经常刊载上海本埠或全国各地的珍闻异事巨案异象、风花雪月等等新闻事件,都是当时的广大读所喜闻乐见的,然而,1948年4月至7月《申报》却刊登了一系列最终被证实是假造的关于“杨妹事件”的连续报道。人们因此不禁要问,在当时中国享有极高声誉的《申报》缘何做出了这样对广大读极不负责的报道,以及究竟是哪些因素诱发了此系列报道的出炉,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引起当时社会轰动的新闻事件,并揭示出对新闻“把关人”在判断新闻真伪和决定新闻权舍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正强 《新闻界》2004,(4):34-36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战线上的主将,鲁迅与报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报刊是他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也构成了他的主要文化生活环境。他不仅密切关注着革命的和进步的报刊宣传工作,也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各种反动报刊作过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对当时各种新闻现象进行过独具特色的解读和评价。他的杂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当时的新闻报道有感而发,属于新闻(媒介)批评范畴。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发现新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前 《军事记者》2001,(9):18-19
有些记常常因为发现不了新闻事实而苦恼,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新闻事实往往就在身边。新闻事实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这种新闻资源是信息资源的一种,它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领域新闻资源十分贫瘠,而有些领域则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区”。对于记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资源丰富的矿区,采写新闻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陆双 《新闻爱好者》2006,(1S):17-18
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五届中国新闻颁奖仪式于2005年9月6日举行,258件新闻作品在京受奖,其中,新华社发的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等28件获一等奖。而在一等奖的作品中,《苏州日报》记高坡采写的消息《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以下简称《昆》)格外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的平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传媒观察》2007,(6):52-53
随着“荷赛”的引入中国,以及近几年来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获奖名单中诸多摄影后生的出现,让人们对新闻摄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新闻摄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淡化了过去摄影家们所拥有的一般人很难掌握的技术,淡化了作品中一味追求的纯美学概念,让人感觉到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新闻场景的记录和摄影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社会是新闻活动的舞台,社会上的人和事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因而新闻工作必须面向广泛的社会生活,否则,新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基础。这势必要求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记要搞好新闻工作又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这不仅是记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是记的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20.
提到新闻发布,人们经常遇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概念,这就是新闻发布会——政府、企业或大型社会组织就重大事项向社会公布消息、发表意见并接受记提问的信息发布活动。以新闻发言人公布事件和意见为主,称作新闻发布会;以记提问、新闻发言人回答为主要内容的,称作记招待会。对即将举行的活动、会议、各种计划或将要发生的事变提前向记透露某些信息,叫做媒体吹风会或背景吹风会。由国内外高层首脑或杰出知名人士接见记,应邀发表简短讲话、回答记提问,称作媒体见面会。从广义上理解,可把这几种形式通称为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