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危机动员机制呈现出军事动员、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机制的更替性和渐变性特征。这是中共社会动员模式历史变迁在危机应对中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变迁、政治变迁和社会变迁在危机动员中的综合反映,是危机动员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要素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从宏观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危机动员,党和政府应把机制创新作为应对危机动员变迁的重点,牢牢把握变迁要素中各种调适关系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民众抗战热情有待提高为背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动员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并以以往政治动员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出动员儿童团的独特方式和技巧。政治动员下的儿童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等系列活动,显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少年儿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行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巨大激励作用。中共政治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群众要件,且稳步提高于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壮大了中共组织和军事力量,扩大了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战后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政治前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城市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对城市的战略争夺、中共对城市工作的探索和新乡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极端不满,是中共在新乡开展城市动员的现实诉求。在新乡城工委领导下,中共地下党员在城市贫民、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反动派等群体中开展了思想动员、关系动员、利益动员、权力动员和信任动员,以唤醒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争取和团结“最广泛”的力量,与人民解放军里应外合争取新乡的和平解放。这段历史是对中共在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也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从人民代表会议过渡到实行普选、召开人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是新中国民主建政史上的一个转折,历经了国际、国内条件逐渐成熟的过程。就国内而言,《共同纲领》的实施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发展,为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发展生产、加强民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普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做了重要准备。就外部形势而言,朝鲜战争的态势和中共对于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选及社会主义政权建设运动,使得广大基层民众普遍被动员起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普选的热情,也使得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苏雏埃革命初期,基于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对群众基础的客观认识,中共对群众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政治动员经历了一个由盲目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具体实践中,中共更多的是以军事斗争保证群众安全,以经济利益满足群众需求来达到政治动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1944年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来延安的中外记者眼中,边区农村是忙而有序的社会:村选的进行是保证乡村发展中民众意见的体现,以树立先进分子典型为主的民众动员,显示出乡村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变工队和合作社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过程中改造了传统农村经济,形成中共未来经济模式的雏形。以秧歌为代表的乡村艺术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实现了政治动员与时事教育的相结合;形式多样的乡村教育更是满足了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记者们的眼中,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发展代表着中国新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1957年,农村出现了部分群众反对合作化,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满,甚至出现闹退社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推动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并且在农村开展了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教育运动是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农村进行的又一次政治运动,它对随后批判"反冒进"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为之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做了政治上的动员和实践上的预演。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冬学在中共太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普及文化和民众动员的功用。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区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与当地群众的诉求对冬学这一传统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造与升级,将冬学打造为具有高度实用性和政治鼓动性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义务教员的选拔与培训、群众动员、教学内容与方法、制度公约等方面进行了极具建设性的探索,进一步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太行区解放战争时期的冬学运动是抗战时期的继续与发展,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较大区别,呈现出批判继承的特点。不过,由于战时大环境的影响,冬学存在过分实用化和泛政治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它与经济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保证经济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方面为经济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农民问题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动员农民通过革命为现代化奠定政治前提;组织农民通过集体化为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撑;激励农民通过自主探索为开辟新的道路。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中国现代化事业走上光明大道。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共不断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南;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思想的实际,中共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工作和党的建设之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从人民代表会议过渡到实行普选、召开人大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是新中国民主建政史上的一个转折,历经了国际、国内条件逐渐成熟的过程。就国内而言,《共同纲领》的实施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发展,为团结和动员人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恢复发展生产、加强民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普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做了重要准备。就外部形势而言,朝鲜战争的态势和中共对于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普选及社会主义政权建设运动,使得广大基层民众普遍被动员起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普选的热情,也使得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抗战初期吕振羽在湖南时的抗日文化思想:第一,分析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揭示日本的军国主义本质,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战争行为的野蛮性和失败的必然性;中国自卫抗战,举国一致、全面进步,必然胜利。第二,围绕全面抗战的主题,宣传中共抗战路线;呼吁全国同胞,动员起来,团结御侮,打败侵略者。第三,从湖南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方面阐明湖南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和湖南人应尽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4.
"大跃进"运动是对新中国政治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建设运动.在"大跃进"出现问题以后,中央提出要贯彻"全国一盘棋"思想,对"大跃进"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大跃进"后期的体制上收以至运动的最终结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动员军民进行“抢收”,对敌后抗战的长期坚持起着重要作用。发动抢收与日军大肆抢掠、中方“坚壁清野”策略密不可分,军民间的互动配合推动其得以持续。中共对“抢收”的宣传使其逐渐演变为抗战动员的“代名词”。抢收过程中,中共应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反馈,体现了其切实科学的动员策略,彰显了关怀民众和服务抗战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一、抗战爆发前夕,中共徐州地区党组织的发展,为中共领导该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和对社会上各种抗日进步力量开展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二、从以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建立至徐州沦陷期间,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通过第五战区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徐州地区上层与下层的统战工作。三、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通过动委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进行全面抗战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徐州地区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初期,在日本军队疯狂进攻,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失败主义蔓延的背景下,中共主办的一些报纸杂志,留心于广大青年的宣传动员工作。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杂志,全面抗战初期《群众》周刊从激发青年抗战热情,增强其抗战意识,动员青年积极参军或到战地服务,号召其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工作等几个方面着手,对青年展开宣传动员。这一工作在动员广大青年参与抗战、建立抗日青年统一战线、抵制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动员和鼓舞群众。其中,群众大会是民众认同的革命场景,革命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群众大会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苏维埃时期,中共对如何召开群众大会制订出一些原则性规定并逐步加以完善。群众大会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仪式,在今天的农村仍然是极为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湖南党组织领导湖南各界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的最有力的政治武器。中共湖南党组织在坚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同时,始终立足于为全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深入社会基层,通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种群众团体领导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粉碎国民党当局对中共抗日救亡活动的压制。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民族主义高涨。作为现代性宣传手段,歌咏在组织动员民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群众歌咏运动和中共歌咏活动的开展,国民政府也开始积极利用歌咏开展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