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西方译论中比较有影响的七个翻译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对比和评论,得出今后的翻译过程研究需要借助更多的学科,应将重点转向具体的转换过程,将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论述R-A-M模式,探讨这种模式对翻译过程研究的作用。关联理论长于语言接受者;顺应论长于语言说话者;模因论长于语言的传播,因此,在三者基础之上构建R-A-M模式能取得互补的作用。此模式被运用于翻译中,不只是介绍了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理解和译文产生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是如何在译者作为说者和听者之间转换的,并运用此模式对翻译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有声思维法对受试者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基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所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并证明该翻译过程模式是成立的;翻译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丁烨 《考试周刊》2010,(22):34-35
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在过去多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的翻译过程模式都无法深入分析译者的思维过程。随着心理语言学的方法给翻译过程研究带来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过程研究的途径。本文对几十年的翻译过程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翻译过程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述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发展,着重从描写翻译学、翻译过程的行为、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认知心理模式、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论、功能语言学派和释意学派等方面对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进行述评,旨在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邵杰 《考试周刊》2009,(43):34-36
本文对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两种翻译模式进行了比较。贝尔翻译模式主要建立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但远非完美。关联翻译模式将翻译视为一个具有双重明示——推理的三元(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动态关系。较之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翻译模式更好地说明了翻译过程及实质。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翻译过程研究的背景,指出翻译过程研究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基于这个简单的划分,对理论性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理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对实证性研究的综述中,主要概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类型。最后指出,如果能够把翻译理论研究和近年逐渐兴起的利用有声思维法(TAPs)开展的翻译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将是更好的研究翻译过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自翻译学研究兴起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深度剖析,也有一些学者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对翻译进行了阐释。基于物理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类比出"翻译守恒定律",并以汉语回忆录《我的人生》为载体,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为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几种翻译过程模式的概述,认为翻译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出,必然受到各种“翻译场”的影响,同时翻译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理解与表达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尹宇航 《海外英语》2020,(7):152-153
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了,也曾有过辉煌,但是,近期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理论出现.以构建一个能被普遍接受且切实可行的翻译过程描写模式为目的,构式语法的理论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由此出了翻译的构式观.波兰学者Szymańska的Mosaics:A Construction-Grammar-Based Approach to Translation一书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观下探讨了对等、翻译期待、翻译过程、译者决策等问题,认知描写模式在此书中被提出.通过对于构式语法的探究,说明构式语法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具有的优点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传播行为,这为翻译学与传播学找到了交汇点,也为译学借鉴和吸收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打下了基础。通过香农-韦弗的线性传播模式与德弗勒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来对比分析传统静态的语言翻译观与动态的文化翻译观,进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中所出现的有关问题,并深入探讨其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CiteSpace对2000—2021年国外核心期刊上有关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文献做计量分析,考察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国外研究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作者、机构间较多合作,主题专刊已形成;(2)国外研究热点包括:认知负荷、眼动追踪、工作记忆、个体差异等。基于国外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现状,本文提出国内未来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应加强理论构建、深化具身认知研究、多元化实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能力研究通常注重对学生翻译译文的研究,却忽视了对其翻译过程的研究。应用有声思维法可以记录、描述我国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单位,以及对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策略,其研究结果也可以广泛地指导翻译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探讨译者的翻译图式对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决定作用。笔者在前,对图式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图式的定义和分类,结合自己的翻译过程模式首次提出翻译图式的概念,进而探讨译者的翻译图式对解决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Sperber与Wilson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与认知语境相关的心理基础:知识草案与心理图式,结合熊学亮的认知语境模式和赵彦春的翻译模式,提出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认知推理模式。将该模式应用于翻译实践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关联与认知语境理论,进而得到恰切的译文。该模式指出,我们在对话语的理解与翻译过程中有三种因素在起作用:情景因素,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过程非常复杂,罗杰·贝尔尝试用图形模式来描述翻译过程,而他的某些观点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尝试结合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与图式理论进行理论建构,并运用其分析反讽翻译的过程,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几个反讽例子的翻译过程讲解,展示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已有图式对原语进行解码,生成在目标语文化中与原功能相似的译文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于1977/1981年和1997年所构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影响深远。她于2014年11月出版新作《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批判性继承了其本人关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性思想,将更多新兴学科理论融入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中,突破性地重构了一个评价视角多元化的综合性翻译质量评估新模式。通过梳理豪斯三个模式的嬗变过程,评价了新模式与旧模式的差异、新模式的重要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  相似文献   

18.
束远 《考试周刊》2012,(8):20-21
翻译的历史几乎和语言一样悠久,翻译批评更是如此.但是客观地研究翻译批评活动长期被限于一个很肤浅的水平.从而阻碍了整个翻译研究的发展。不同的学派都在通过建立潜在可行的模式.努力地提供此问题的解决办法。翻译评价是否客观、科学。取决于评价标准。建立起标准,翻译批评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批评研究的动向,并对该学科发展提出建议,分析了功能性视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词汇层面的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过程,其只注重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也侧重翻译标准及翻译技巧的研究,重结果而轻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词汇翻译中涉及人的认知及心理基础。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式,研究词汇层面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汇意义的获得过程,意在为词汇翻译研究提供认知角度的理论支持及视角。  相似文献   

20.
戴凤姣 《现代语文》2013,(7):156-158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