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班明丽这次评选新闻“百佳”,我被列在“记者”一栏。很高兴接受这个称谓。在我眼里,这个“记者”称谓的含义不凡、分量不轻,它不仅反映的是专业技术职称,也包含着对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至今仍未脱离记者岗位的一种承认。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35年来...  相似文献   

2.
我是记者     
我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碰到最多的是“你是干什么的”这样的发问,在庄严的会场里,在隆重热烈的活动中、在炮声震耳欲聋的战场上、在城市的大街上、在边远偏僻的农村里,在涛涛的洪水中……。无论在什么场合,用何种口吻语调发问,“我是记者”,理直气壮而又干脆的回答总是脱口而出。当记者以来,不管遇什么情况,始终牢记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专心致志于新闻事业。记者的工作是一种社会性工作,面对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矛盾、疑点和难点,对记者思想素质的要求很高。在长期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记者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不是记者     
近几年来,我每年发稿一直在70篇以上。不知底细的朋友,以为我是吃记者饭的。其实,我是在农行办公室送走一个个太阳的。我写稿的时间大都在午后、晚上和星期天,甚至连回家途中也不放过采写的机会。前年年初,听一位同志给盛湾营业所打电话,说该所被评为农行地区信贷管理达标单位,要他们写个经验材料。我趁回家机会,拐到盛湾调查采访。稿子寄出后,很快被4家新闻单位采用。前年夏收前夕,我行就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问题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在我行已是第三年这样做,原认为是件平常事,没新闻价值,没报道。省分行曹行长来我行得知这事后,大加赞赏,准备在全省农行系统推广。我迅速动笔写稿,很快在河南  相似文献   

4.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于是就遭人羡慕遭人喜欢遭人讨厌。只是干记者这活的基本功,除了手快腿快脑子快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件,就是“脸皮要厚”。年头儿一长,对好些事都有些满不在乎,尤其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1995年夏天的一件事情,却至今使我心里很内疚。那是六月初吧,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成都,要在锦城艺术宫作一场报告,领导让我去采访,说是无论如何也要抓个好新闻回来。我们还预先设计了一个方案,说是搞广播的就采访同行,采访那个叫卓玛的播音主持人,这样角度新一些,容易“出彩”。可是一到现场,才发现任何“设计”都是白…  相似文献   

5.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在黄河边;建国后从事记者工作,直至离休,还是在黄河边,我一辈子没有远离黄河。我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滋养了我,冲刷了我,沉淀了我,也为我提供了机遇。50年代,  相似文献   

6.
很多朋友把我说成维权人士,也有朋友把我说成网络公民记者,我认为这是个人理解的问题。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志愿者,但确实具有网络公民记者的意味,因为我利用网络把前方真实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那些关注同一事件的网友一起参与。我认为21世纪最伟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从前,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根神秘,也很伟大。在我的印象中,记者个个都是文质彬彬,亲切可人:是男的,一律是西装革履,风姿绰约;是女的,绝对是青春永驻,秀色可餐。或老或少,每个人都有一枝生花妙笔,外带一副侠骨柔肠,他们走天南、下海北,笔底生风,所向披靡。我好羡慕,好崇拜。后来,各色各样的记者,我也结识了十位八位,老实说,我有几分迷惘,有些许失望。我觉得我们的记者中,称职的固然不少,差强人意乃至不如人意的也绝不是一个两个。我这篇短文,不分析原因,只谈观点;不举例论证,只稍加概括;不持一种批判的姿  相似文献   

8.
还我记者名     
1998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一篇《小戴彬喜上加喜》的文章,署名为“本报记者亚男 监利报记者 袁呈彦”。看了这个署名,让人好生羡慕。其实,小报记者在大报上被署以记者,并与大报记者齐名。这本来是个寻常事,因为大记者小记者,都是记者。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9.
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10年来,特别是在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的8年多时间,一直充当着被采访的角色.回想起经历的数不清的采访,有很多场景一幕幕如在眼前.我对面的,有大记者也有小记者,有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也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有学识渊博的也有钻牛角尖的,有和风细雨的也有咄咄逼人的.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换位思考的冲动.经常想,假如我是记者,我会怎样?  相似文献   

10.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12.
很多朋友把我说成维权人士,也有朋友把我说成网络公民记者,我认为这是个人理解的问题。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志愿者,但确实具有网络公民记者的意味,因为我利用网络把前方真实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到网上,让那些关注同一事件的网友一起参与。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纳家骅纳家骅,52岁,回族,主任记者,中共党员。云南昆明人,现为中新社云南分社社长。他1982年正式调入中国新闻社后,每年均完成新闻作品120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其作品先后有28篇被评为好稿并获得奖励。我是在党的培...  相似文献   

14.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程市长“撵”记者的新闻:我为之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的宴,开不完的会议扯不清的淡,被泡在会海里,淹没在酒杯中,不管有没有新闻价值,大会小会必发一条消息,弄得群众非常反感。报纸上,连篇累牍的会议报道让读者望而生厌;广播上,接连不断的会议新闻让听众闻而兴叹;电视上,比比皆是的会议场面让观众看了心烦。对一  相似文献   

16.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17.
《传媒观察》2007,(7):8-11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伤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伤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者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大野静三先生是日本广播协会解说委员、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教授。1987年8月起来中国任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客员研究员。借此机会,我们请大野先生给学生们讲了一课。他生动地介绍了当记者的经历和体会,并就日本新闻界的状况,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是课堂记录,内有删节。  相似文献   

19.
不做记者已有三年了.总会在夜深人静抑或闲暇的时候,回忆起做记者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的酸甜苦辣,其中的欢欣与泪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凝固成了一幅难以忘怀的图画.  相似文献   

20.
当了九年的农村业余通讯员,发表了许许多多稿件后,我深深地羡慕记者舒适、自在、轻松的工作。然而,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从《金华晚报》的吴因军和刘胜平两位记者身上找到了并不轻松的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7月11日,我为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