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九"为奇数之最。在我国,"九"字最富有神秘色彩。帝王时代,城门数、宫殿数、门钉数多以"九"计,如形容紫禁城"宫阙九重",太和殿采用"九开间",故宫的门钉取九九八十一这个数目。甚至宫廷器物之名亦贯以"九"字,如九龙杯、九桃壶、九龙柱等。以"九"表示广大、繁杂、众多之义的词也不少,如九天、九州、九重、九泉……"九"的倍数也受到人们的崇尚,如十八罗汉、十八班武艺;孔子贤者七十二,天坛祈年殿旁建七十二间长廊;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鼓楼击鼓和寺院撞钟都要一百零八下……  相似文献   

2.
《考试》2011,(12):52-52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紫禁城的房屋九干九百九十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于是多用九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与九有关的还有: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钉。  相似文献   

3.
林长华 《小读者》2011,(9):51-51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九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帝王和帝位被称为“九五之尊”,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殿宇楼阁及所有建筑的尺度数字多以九为单位.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用“九路钉”,每扇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  相似文献   

4.
过去,北京的许多皇家建筑都和“九”这个数字有关,如北京内城最早是九个城门(西直门、阜城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天安门的城楼是九像重楼。故宫四个角的结构是九梁十八柱。皇家建筑物大门上门钉数是纵九横九。天坛祈年殿顶是九龙藻井。北海和故宫的九龙壁都是九条龙等。皇家建筑物为什么都和“九”这个数目字有关系呢2原来,按过去阴阳的说法,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的最大者,称为“极阳数”。古代常用“九”数象征天。《易经》上也说“九”数含有吉祥之意。因此,古代的皇家建筑多…  相似文献   

5.
“千秋新学开南海(康有为),百世名儒仰九江(朱九江)”。生于斯、长于斯的南海九江中学,是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属重点高中,已有七十二年的办学历史。七十二年重教兴学薪火相传,七十二年厚道载德播撒文明火种,点燃了九中人敢为人先的心灵之光。康有为先生开创新  相似文献   

6.
下面12个汉字,据说已经谬误了几千年。其一,“出”字与“重”字的颠倒。“出”字系“两山”重叠,可谓“重”也;而“重”字为“千里”二字合成,真可谓出远门矣。其二,“射”字与“矮”字的颠倒。“射”字由“身”和“寸”组成,身高仅有一寸,自然“矮”也;“矮”字则由“矢”与“委”组成,“矢”者箭也,“委”者放弃也,将箭放出,才是“射”也。其三,“牛”字与“半”字的错位。“牛”字从形体上看只有半边一撇,本该读作“半”;而“半”字头生双角,活像一头牛,本应读作“牛”。其四,“凤”字与“鸭”字的错位。凤为鸟中之…  相似文献   

7.
慎用“最”字刘瑞琦目前,不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以“最”字来激励学生的进步。教室中张贴着一张张表格,有“看谁成绩最好”,有“看谁最守纪律”;评比活动中的称号有“最佳能手”、“最佳队员”、“最佳方案”;在对学生的评语中也往往用“最”字作为激励,如“希望...  相似文献   

8.
“章”字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章”字的字源结构,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据我们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先秦古文献的考察,以“乐竟为一章”的用例罕见,许说颇为可疑再从字形看,商周古文字中“章”字作(乙亥毁)、(竟)、(颂),并非“从音,从十”结构,因而古文字学家均不赞同许说。“章”字的古文字构形及据究竟是什么,诸家说法歧出。如:1、林义光说:“(章)本义当为法,从辛。辛,罪也。以‘王束之;以约束有罪也。”2、高田忠周:“十,甲古文同形”,“…  相似文献   

9.
成语也有三个字的?对呀!同学们最了解的可能是四字成语,其实,成语家族成员可多了!除了三字、四字成语,还有五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字的,如“风马牛不相及”、“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字、十字甚至十字以上的。  相似文献   

10.
选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虽不含典故,通俗易懂,但也不免有难点。如诗的末句“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其内容就颇为费解。在主语花字后边,通常会采用壮、盛、灿、艳等字眼来描写花的状态。杜甫却在此处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字,读来既感到新颖,又感到困惑。重与花是什么关系呢?诗圣杜甫,写诗以严谨著称,有“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之癖。在这首诗的关键位置上选用此字,自有其深意。这种深意,一般读者不求甚解也无不可,但作为教师,就必须弄清楚。“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对疑难处若囫囵吞枣,讲课时必然难以到位。为了探索“重”字的奥妙,我想借助资料去寻觅理想的答案。于是,尽量搜罗载有《春夜喜雨》这首作品的诗集和辅导书籍.作了一番考究。  相似文献   

11.
异读字及其教学康健,张立荣大多数异读字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所以也叫“多音多义字”。这类异读字可以说它是一种辨义异读。辨义异读字占异读字的绝大多数,如“分”、“散“背、“重”、“数”、“长等等。还有一小部分异读字,虽然读法不同,但意义没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12.
数词小议     
数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在汉语里用法十分灵活,很多时候不表实数,而是表示虚数。同时,数词还具有文化色彩、神秘色彩、地方色彩。恰当使用数词,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因此,数词也可用作多种修辞手法。一、数词的活用1.“三”或“三”的倍数表示“多”。在汉人心目中,3是多,3的倍数,6和9也是多,6和9的倍数12、36、72、108、360、720,等等,也都是多。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中说:“三者数之成也”,“九者数之终也”。“先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所以,…  相似文献   

13.
(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踬踣者屡”一语,课本注为“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笔者认为此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者”字没有解释出来;二是将“屡”释作“不止一次”殊误。“踬踣者屡”的“者”,当释作“之”;“踬踣者屡”,即“踬踣之屡”。“屡”在此亦绝非今之常用义“屡次”之“屡”———“不止一次”,而当释作“速”,“疾速”“迅速”之“速”。如此,“踬踣者屡”似当释作“失败之速”。先看“者”训“之”的依据。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九:“‘者’犹‘之’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亦云:“者,犹‘之’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的极数.是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又称天数.于是.九成了神圣之数.凡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多与九有关.帝王和帝位被称为"九五之尊".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殿宇楼阁及所有建筑的尺度数字多以九为单位.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用"九路钉"装饰.每扇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八十一个.故宫"三大殿"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正阳门正楼也是九丈九尺.颐和园的排云殿同样是九丈九尺高.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0,(17):17-17
《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位好汉,其中三十六天罡(gāng)、七十二地煞。这当然是为了神化梁山好汉而故意编造出来的,但同时也说明民众对数字与星像的崇拜。因为三十六与七十二都是九的倍数,是以九为基数的。如《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传统的武术套路有三十六招式,孔子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二人,道教中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张增林 《河北教育》2005,(20):44-4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且以阳数为尊。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两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将此节名为“ 重阳”,也称“重九节”。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过重阳节已成风俗,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人帝宫兮”的句子。  相似文献   

17.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18.
这个正方形的停车场地面画有3×3九个方格,方格中有1—9九个数字,可是其中八个数字被停放的四辆汽车遮在车下,只有“7”露在外面。如果A车下两数之和是10;B车下两数之差是1;C车下两数之积是24;D车下两数之商是3;你能说出A、B、C、D车下各是什么数字吗? (赵忠智)《汽车下的数字》答案:如图5。图5汽车下的数字@赵忠智  相似文献   

19.
“九”字的演化引伸是从实数的九到多数、极数乃至神秘的、种化的“九”;而神话形象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符号型。故屈原《九歌》中的“九”并非传说定论中所认定的实数的九或是多数的九,这里的“九”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神的符号。《九歌》即“神的颂歌”。  相似文献   

20.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这副对联有用人名对人名之妙,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还有在人名中以数字对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句;再,“成”和“变”也可对,两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