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新娴  李国宏 《海外英语》2022,(23):55-57+76
日趋复杂的语言环境下,“在线”“底线”“红线”“发际线”等新兴词语组配接连涌现。分析从BCC语料库及日常积累所得的148个语料,发现“线”的造词方式有两大类,“线X”和“X线”。新词的衍生并非毫无根据地凭空想象,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主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在新词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来探求“线”族词汇的造词理据,以揭示其新义衍生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
“X活族”新词是指“快活族”、“慢活族”、“乐活族”这样新出现的带“活族”的词语。“X活族”新词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比较复杂;语用上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二次创新和非常规性、音译兼意译,洋为中用的特点;修辞上巧用对比、转喻和概念整合手段,具有形象创新、词约义丰、直指本质以及陌生化的功能。“X活族”新词的涌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X活族”新词是指“快活族”、“慢活族”、“乐活族”这样新出现的带“活族”的词语。“X活族”新词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比较复杂;语用上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二次创新和非常规性、音译兼意译,洋为中用的特点;修辞上巧用对比、转喻和概念整合手段,具有形象创新、词约义丰、直指本质以及陌生化的功能。“X活族”新词的涌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学X”类网络新词是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统称为学习外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目前网络上出现的该类词只有17个。在对“学X”类网络新词细致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其概念义、风格义、感情义和反射义,着重分析该类词感情义的转变。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来解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语言的类推作用和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探寻这类词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甚至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等各种文字载体均出现了"门"族词语"繁殖"现象,并呈现有增无减势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转喻现象。作者运用英汉语料,从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来诠释和论证这一现象,以探索"门"族词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作者也探索性地提出了"门"族词转喻认知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假说,并主张其凸显的不确定性和复合性,这是对于原型理论的发展和案例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力的认知工具。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探讨“heart”一词的词义发展,以便找出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该词词义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两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力度。研究表明:“heart”一词词义经历了从基本词义到各常规词义扩大的过程。这是认知模式隐喻与转喻作用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本文将主要就转喻的本质、分类和其内部的运作机制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以探明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上的应用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词应运而生。本文以"裸X"词族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裸X"词族的词义衍生过程及生成机制,从而得出每一个新词的产生都是经历过了语义冲突、语义抽象和语义泛化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一个语义连续统,都是以语义隐喻为机制运作起来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白”。旨在比较分析不同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简单总结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研究发现:1.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受转喻理论的影响,这表明转喻是词义变化发展的重要运作机制;2.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的实现方式是基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以及概念结构的凸显。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词语层出不穷,其中"度"作为构词语素,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接连不断地生成新词,我们不妨称之为"度"类词。本文将主要讨论"度"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情况,从《人民日报》中搜集语料,对"度"进行分析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继方苞之后开辟了从纯粹形式上谈论散文写作的天地,但是我们对于“字句”和“音节”的研究还很少。通过从“字句”本身理论的分析和“音节”理论内涵的分析,找出“字句”生成“音节”的内在机制,从而以现代人的视域阐释刘大櫆的“字句者,音节之矩”。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也是反映最敏感的部分。新词语作为词汇系统中的“新鲜血液”,随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补充。本文从六个方面对2007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2007年新词语产生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片言居要"是文章立意的方法之一。"片言",是指精粹的、语义蕴含丰富的语言;"居要",其意是放置于重要的、恰当的位置。只有将精粹之"片言"置于文中适宜的位置,才能将文章意旨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片言"或置于文首,或置于文中,或置于文尾。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旧五代史》的新词新义比较丰富,是研究唐末五代语言很好的断代语料,体现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文章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选取若干词语,探讨该书在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这些词汇或词义的抉发,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词典的编纂修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编者曲解一些作品、“阅读提示”的某些谬误、一些注解失当和文字的讹错四个层面,对北京师范大学(2011.7)版《大学语文》再指瑕,以期引起相关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