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国家级的小学生必修的德育学科课程,这两门课程的主旨是直接实施德育。这两门课程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包含了近十门学科的常识,有的内容教师容易上成非德育课程,像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小制作内容会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和科学课,偏离这门课程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怎么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下进行有效的备课,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语文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们应该运用更加新颖的备课方式和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环节进行更新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一个师生间互动的课程。教学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才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是小学生初步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入门,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体现师生互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与品德与社会课(下称“思品课”)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在教学管理中,由于没有条件安排专职的思品课教师,因此学校一般会安排语文教师兼任。在这样的师资结构背景下,再加上思品课程与语文课程在一些地方具有相似性,不少教师只看到两科的共性而没有注意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把握不住思品课的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提到英语这门课程,很多人会觉得要比语文、数学轻松得多,尤其是小学英语,英语课堂往往让人觉得是热闹非凡,气氛活跃的。是的,这是由英语这门语言学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必须通过多交流多互动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目前我们小学英语家常课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教师并没有认真备课,只要不是自己没有教过的内容,有的教师就会照本宣科,把之前上过的思路再上一遍,没有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充分的准备。第二,因为没有人来听课,所以教师可能不会认真准备教具,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1.
一、拉萨市城关区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现状小学综合学科包括小学《科学》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则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这三门课都是这轮课改新开设的课程。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本课程是综合课程,是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课程(在我区的传统主干科目中还有藏文)。从2005年我区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那么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三年前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学科,综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等学科。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作为一门有很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对提升学生的品德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相似文献   

16.
刘成仁 《中国教师》2012,(16):66-6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小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引导小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一门课程。实现上述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育教学目的对于那些初次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绝非易事。俗话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校本教研已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广泛蓬勃地开展起来,但小学品德学科却还处在“有时间则上.没时间就靠边站”;“口头上重视,教学中忽视”的尴尬境界。虽然设立了专门的教研组,但是很多学校由于长期没有规范的教研活动.使得小学品德与别的学科相比,校本教研严重滞后,这也直接拖了小学品德课程新课改的后腿,出现了课程是新的,品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是老一套的怪现象。根据统计和调查,小学的品德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班主任兼教的,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  相似文献   

18.
提起新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自然会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用《品德与生活》课程去更换思想品德课?这两门学科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差异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课程类型有别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将品德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剥离出来,专司道德教育的分科课程。《品德与生活》是综合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二、课程目标有别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两门课程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具有单向性,仅限于儿童的“品德”。《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具有多维…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教学是实现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全面铺开以来,作为小学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更加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两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为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研讨更加有效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积极的教学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