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新 《甘肃教育》2008,(20):30-30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比较被动;语文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其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
张瑞红 《新疆教育》2012,(12):112-112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入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3.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4.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语文课堂应和现代儿童的社会生活相融,语文教学应和现代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语文活动应和现代儿童的心灵相通,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化的语文”。赋于语文教育以生活情趣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教学基于生活,在生活中,为了学生的生活,生活性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新课标已经具体阐述了“生活化”的基本理念。然而,“生活化”不仅是理念上的要求,更应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生活化”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我们应基于生活,立足“生活”的土壤;在生活中,我们应营造“在家”的感觉;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牵手学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关键举措。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遵循探究性、互动性、人本化的原则。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偏离。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以语文课程内容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语文课堂情境、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空间等途径,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骆力 《文教资料》2006,(28):145-146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语文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语文,让学生读身边的语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使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乐趣。课堂应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一句话,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交流的、开放的、感悟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要依赖于教师的“活”。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常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这让很多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师要构筑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体现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构筑“学、思、悟、行”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营造生本课堂。生本课堂是渗透了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要展现出生本意识,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领悟,并将掌握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语言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搭建起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促使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梁琴秀 《小学生》2023,(5):64-66
随着近年来“双减”政策和新课改的推行,小学语文乃至义务教育已基本完成从智力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也从课文背诵、阅读理解以及作文撰写转变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更加细化,精准化程度更高。而教学目标的精准化程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开展效果。因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精准化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设计原则,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精准化在课堂中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增加学生阅读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大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等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变得更“开放”,课堂拓展也随之成为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  相似文献   

11.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还存在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要善于点击“生活语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刷新出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陆斌 《生活教育》2012,(24):47-49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质疑碰撞出空间”,“插图流泻着空间”,并“于文眼处拓空间”,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打造出课堂这一绿色空间,使学生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不浓,知识获得比较被动;语文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运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课堂“生机盎然”.从而创造出“生态”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陈文魁 《陕西教育》2005,(12):30-30
必答题——语文课堂,生命必须鲜活综观当今的语文教学,课堂已悄然改变,学生自主思考着,细细地品味语言,咀嚼文字,寻找语文的诗意,感受语文的魅力;学生合作探究着,一起走向语言,一起走近文字,一起追寻语文的本源,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但是,课堂中师生的“快乐指数”如何?繁华的课堂表面是否也具有丰厚的内涵?这样的课堂能否经得起细细推敲?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与新课改不太和谐的音符:文本的生命化还很粗糙,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文本表面的意义,对于其与社会、与生活有机交融仍较少;教学的生命力仍不强,课堂较多的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打转转,表面理解感悟多,联通生活体验少……是什么造成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有  相似文献   

16.
一、意蕴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创共享的一种语文生活。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较以往多了一些“活跃”,但师生关系依然严肃而紧张,学生的课堂生活、语文生活规范而沉闷。为使学生课堂生活、语文生活更多一点舒心,多一点惬意,多一点生命的本真,聊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云 《教师》2012,(27):73-7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熔于一炉。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依据教材、拓宽教材,积极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将课堂融人生活,用生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一、依据教材,创设生活化课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总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密切联系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1.借助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要联系生活,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细节,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务实、高效,充满人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育人;作文,做人。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根据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