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霞 《教书育人》2013,(1):48-48
提到"阅读",大家都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数学课上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即使"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而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解决实际问题就头疼,无从下手。这就是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不足,不会分析题意。  相似文献   

2.
齐美新 《学周刊C版》2011,(11):146-146
“哎呀,我没注意读题目,要不我也会做!”这样的回答.很多老师再也熟悉不过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因此就出现了答非所问的现象了。可见,把学生的数学阅读请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当今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数学阅读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提高数学阅读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黄琴 《湖南教育》2005,(15):29-29
有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些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家长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阅读乍一看像是语文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也离不开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后阅读,提高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是优化课堂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型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于依赖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高考中的新题型,不少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不少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懂,可考试时遇到类型相同但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做了。这就是没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尼珍 《西藏教育》2014,(2):28-29
<正>说到数学阅读,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探索,即使是阅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实是对数学阅读的误解。数学阅读过程和一般的阅读过程一样,也是一种完整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一、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及构成数学阅读是读者从数学书面语言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对数学阅读起调节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愈加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阐述,为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课堂效率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宦玉洁 《学子》2013,(4):43
每次在批改完作业后,常听有的老师抱怨:"这个题目这么简单,他怎么就不会?""这个地方怎么就不注意审题呢?"有了这样的想象,我们教师应当反思,不能一味责怪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往往例题讲了一大摞,课件做得很炫目,整节课老师忙得团团转,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数学课堂成了题目的海洋,学生的课本似乎退到了幕后,只有在做课堂作业时才被老师记起。教师常常只关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图形的规律、计算的方法等,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与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型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于依赖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郑美玲 《福建教育》2007,(12):36-37
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不会做“应用题”,有些学生会听讲不会看书,有些学生常常看不懂题意,有些学生常常忽略了关键字眼……原因也许有很多,但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数学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主要能力之一,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关注教学阅读现状,探讨提高学生教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其实语言是要借助于阅读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数学阅读。但是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却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学生根本不读,教师也很少能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大多数人认为阅读和数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但是近几年来.数学中考试题中有一些是要借助于思考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所以就出现了学生看不懂题目,无法答题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我粗略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学习数学主要靠做大量的习题,这样才能熟能生巧、提升成绩。有些家长总对我说:"老师,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培养学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汲取数学知识的手段和培养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正确的阅读方式是获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初中生在数学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和考试阅读中的能力培养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阅读,人们往往就把它和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新课标实施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人坐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似乎数学课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数学课上必要的翻书阅读真的就不要了吗?我认为不尽然也,必要的翻书不仅不能少,而且有些时候还应该强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丰富数学语言,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但是从现阶段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不容乐观,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愿读,会读,感受到数学阅读是一种享受;以数学阅读为切入口,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技巧,使学生会读,让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使学生逐步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自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和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近日,笔者曾就“数学阅读”的意义及方法向我校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调查表明:85%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数学是理科,不需要阅读,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73%的学生解题时不是先阅读条件,而是先看题目中的数字,然后作答.  相似文献   

17.
宋志川 《快乐阅读》2011,(22):87-87
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学生的学习更加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学习也离不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有人认为阅读属于语文的专利,殊不知对数学来说,阅读同等重要。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有许多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读出问题时,他能快速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审题不到位、读不懂题目、抓不住重点等问题,导致数学解题能力无法提升。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够。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解题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意义,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加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技法,进而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指描述科学的语言.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近几年来高考加大了对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力度,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描述.不仅如此,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只要题目内容较长,他们就会看不懂题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20.
张莉莉 《小学生》2012,(11):64-64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中,数学教师都会认为数学学习就是数的运算,学生只要能把题目解答出来就可以了,数学课本只是学生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媒介。因此,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很少关注教材中的数学内容,有的数学课堂甚至是一节课都不让学生翻一下课本,而是以多媒体的形式来把教学内容给呈现出来,让学生不去接触课本。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被老师的设计牵着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