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育才学院是为实现陶行知生前想办"育才大学"的遗愿而创建,通过10多年的求索,已升华为一种"立陶创特"的实验模式。为促进育才陶研更上层楼,特提出"立陶创特、特在何为"的发展进程研究,即应在以"创"立陶、以"做"立教、以"真"立人等三个方面进行求精、求实、求效地特定行动研究,育才的陶研目标才符合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实施教学做合一实验,探究四立之教法,即坚持立做为教,让课堂回归生活;坚持立生为本,着力学法指导;坚持立能为重,搭建应用平台;坚持立德为先,力求品学双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高校的发展建设等方面阐明,培养和谐的人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校规校纪的建设是备而不用或备而少用的手段,而大学精神建设则是维系和谐校园的长效法宝.从而指出,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人本立校、依法治校、以品铸校,人本立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以品铸校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徐晓岚 《江苏教育》2023,(49):24-2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立德修身,练好“学”字功;立能导为,握好“行”字钥;立业怀情,念好“心”字诀,成为党的教育事业的筑梦人。  相似文献   

5.
红军精神是川陕革命老区的宝贵财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川陕革命老区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课题.毫无疑问的是,思想文化建设将置于其发展整体战略的核心地位,而红军精神也必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不仅彰显着高校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更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风向标。"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川农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各大高校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浓厚氛围下,以校风建设为契机,将"川农大精神"融入教风建设,提升思政课施教主体的师德水平;融入学风建设,促进思政课受教主体的学习自觉;融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挥思政课领导主体的示范效应。从而使得思政课的三大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领导者的合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师生合作作为大夏大学的立校精神,自创校之日起便与学校的具体办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变化得以不断充实,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大夏大学基于师生合作精神,以导师制为制度实践,帮助学校度过了种种考验。师生合作将传统书院精髓与现代大学制度结合,可以为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对当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及书院制改革等问题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力拖动控制电路作为电工学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考核知识点.为了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地实现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学习应达到的应知应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模式很有必要.在进行“电动机接触器、按钮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贯穿体现“做中学,做中教”,以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助学课堂"的儿童数学课程重建,深刻检视传统课程的不足,通过对儿童数学的课程重建与实践创新,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儿童数学课程的新体系。全面支持、促进、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行为和方式,让儿童经由数学学习,获得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沟通、支持与共享,养成批判与怀疑、探索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实务”中增值税项目为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精神"与首都教师的育人职责"北京精神"为全面实现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建设教育人才之都注入了丰富内涵,强化了内在动力,提供了丰厚资源;而首都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北京精神"普及传播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有效载体,首都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宣教传承"北京精神"的责任与使命。"北京精神"强化了首都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突显了优先发展、优质育人的价值追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核心是"爱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功能集中体现为"以爱育爱"。(温家宝总理为  相似文献   

12.
爱斐儿在她的非正式“处方”和非真实“废墟”上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王国,她在这精神王国里书写着她的独特体验,架构了她独有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独特的散文诗系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发,指出大爱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只有以大爱精神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指出,搞好和谐校园建设,才能创造立德树人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李倩 《文教资料》2010,(34):152-154
教育承担着塑造完满人格的责任。精神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各类知识教育的同时.挖掘蕴涵在理论知识、科学技能中的内在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品质。本文在分析当今学校教学中缺乏精神教育的基础上,指出现行评价体制的弊端.提倡等级评价标准.以使学生减压,真正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论“精神青春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概念,是两个标志着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的具有关节点意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精神青春期"概念,它与人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精神青春期"的阙如,意味着人的理性精神文明的创造力的匮乏。面对当下中国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性这一现实,彻底反思和改革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幼儿)教育和大学教育,把"精神青春期教育"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立省要有文化精神的支撑。文化精神建设是生态立省的一大方略,文化精神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生态立省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生态立省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是生态立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徐璐 《中国德育》2014,(6):12-14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而且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所以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是可行的。高校要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  相似文献   

19.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秉承立德树人办学宗旨,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川柳是日本江户时期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以日常用语和幽默讽刺的特征在民间广受喜爱。"工薪族川柳大赛"中参赛选手所使用的雅号近年来获得新发展,不局限于固定的笔名形式。新型雅号或是对内容的主语进行补充,或是传递作者的心情,又或是化用流行语、流行事物,关注新型雅号对川柳的补充作用可以使读者更好体味其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