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纯真的找寻——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映论的观点对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进行了分析.从找寻纯真的角度剖析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从学校逃离到社会而最后又不得不向社会妥协的心路历程.霍尔顿试图在学校,在纽约找寻真善美,结果他只有在儿童的世界中才找到了纯真.以美国当时的经济和意识形态正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的这一过程为背景,从而揭示了霍尔顿所'代表的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武雁飞  宋向阳 《海外英语》2010,(2X):143-144
作为作者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主人公霍尔顿的苦闷以及他想要逃离的人生选择来阐释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方式。该文着重通过分析主人公选择逃离的原因,所选择的方式和最终结果,以及作品中的逃离意象,来探讨塞林格眼中现代社会个人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征 《文教资料》2008,(33):33-34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迷了他精神崩溃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家庭、霍尔顿的自身因素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几方面解读造成霍尔顿精神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乔海珠 《文教资料》2011,(25):33-3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一番自我确认、自我定位的痛苦煎熬。《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他既渴望生活,又想逃离生活,始终相信“生活在别处”。典型的再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  相似文献   

7.
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中霍尔顿精神世界中的两位灵魂人物-兄弟艾里和童年女友琴的缺失寓示着霍尔顿的世界中理想的倾覆,精神的匮,纯真的湮灭及“听”的缺席,这构成了他无法维持理想的精神痛苦及个体存在的危机,而霍尔顿为了走出困境、找寻缺失的东西,确立自身的存在所进行的纽约之行最终彻底失败,这不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一段内心剖白对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形象观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长篇小说《日夜书》中,韩少功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安燕。当私奔一词的内涵被抽空而变成一种形式,其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是一种宣泄和寻找,安燕这一形象便通过三次私奔——家的逃离、农场的逃离、过去的逃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前面。  相似文献   

10.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三位"守望者"形象:霍尔顿、安多里尼与菲苾。霍尔顿是正在成长中的"守望者",安多里尼和菲苾则分别代表了过去和未来的"守望者"形象。三者一起揭示了"守望者"们的运动轨迹,即从对抗到妥协,再从新的对抗到新的妥协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成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维特和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成长迷惘、精神追求着手,运用对比手法来探讨两位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成因.透过两部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完整世界和丰富的内在.  相似文献   

12.
理想的幼儿教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主人公霍尔顿的一段内心剖白对幼儿教师理解幼儿教育和树立正确的形象观有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是主人公霍尔顿寻找守望者之旅,也是试图和他人建立关联的精神之旅。本论文运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的关联理论,解析霍尔顿冲破孤独的牢笼、踏上纽约三天的旅途,试图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最终与妹妹菲比建立起友爱关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王芬芬 《文教资料》2013,(19):18-19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形象,并且赋予他特立独行的语言。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首先,表现在语言粗俗。张口闭口都是脏话,全书到处可见不文明用语。其次,大量使用俚语。不分场合,重复使用俚语是霍尔顿语言的一大特色。最后,语言反正统性。霍尔顿的语言语法不规则,任意窜改用词和句式;语言模糊性,句末随意添加附着语。霍尔顿的语言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本人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1951年,由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从此世界文学画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霍尔顿。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仍然像当年一样,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  相似文献   

16.
在《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因为现实环境和内心的格格不入而导致找寻出路和没有出路的二重分裂,承受巨大的痛苦,因而努力寻求精神出路,最终的结果却是绝望悲观,塞林格为霍尔顿安排了"守卫者"的任务,让霍尔顿保护儿童世界不被现实污染,这种唐吉珂德式的拯救却闪烁着他关注命运的道德感。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和精心设计的霍尔顿形象,使得不可靠叙述在文本层面上得以生成;读者通过文本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这三条轴线上体现的不可靠叙述,解读文本的主题意义,更好地认识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18.
4次被勒令退学的主人公 一个有些瘦而苍白的16岁美国中学生霍尔顿,4次被勒令退学(这样的境遇让人大跌眼镜,好一个典型!),他并非无恶不作的暴徒,而只是一个有些愤世嫉俗、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挣扎而依然很善良的少年。他离开学校,游荡在纽约的醉生梦死中,试图逃离,却终于只是回归本分。 他说:你有没有觉得厌恶这一切?  相似文献   

19.
"逃离"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欢乐之家》中的主人公莉莉在恋爱,婚姻和社交生活中处处显示出"逃离"的心理趋势。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霍尼的女性心理学来分析,莉莉的"逃离"不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通过一次次的"逃离",莉莉才能逃离男权世界,挣脱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寻找真正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最终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界美国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自身精神崩溃的全过程进行了讲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基于此,主要从霍尔顿自身的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探讨其精神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