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着重介绍了英汉互译中求"雅"的方法:掌握好原语以及译语两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学习一些成功的译例;不断推敲和改正自己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翻译架起了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中的归化,即在不损害原语所表达全方位信息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标准和习惯的语言形式再现这种信息。它适用于词语、句子、篇章各层次,但应注意克服归化不足和过度两个方面。英汉语在词法、句法两个方面存在差异,通过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掌握原语与译语之间的不同之处,是适度归化语言的必由之路。只有对差异之处心中有数,才能在翻译中有目的地增删词语、颠倒语序、变换句法等,做到既不改原意,又使译语形式符合标准和读者习惯;同时要注意原作中特殊语序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应当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晓晖  王楠 《考试周刊》2014,(60):17-18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肩负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译是这个使命得以承担的必要工具。在翻译中,源语与译语承载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往往比语言差别更棘手。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译者,其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语法结构进行最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熟悉两种不同文化,并善于在文字转换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使目的语文本达到最恰当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转换与文化信息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是文化信息的移植与传递.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同时还要掌握两种文化.要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要重视文化因素.增强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语言转换与文化传递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翻译课(笔译)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基础理论,初步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对比,並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强化了语言的对比分析这一手段,努力把学习理论和掌握技巧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实践中,了解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广告的翻译中为了得到他国市场的认可,翻译后的语言必须符合新市场后面的异国文化。本文就商品品牌举例分析音译、意译及音译意译相结合三类翻译技巧,提出文字翻译到文化翻译这一过程包含多层面文化意义的转换。接着就广告主题句的翻译,讨论了“等值对应”译法、“文化补偿或超额”译法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挖掘出其深层文化内涵的语境转换手法。本文还提出译入语必须以译语文化为基础达到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译文精辟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来源广泛,从中可以看出英语民族在表达思想和描述事物上的手法和技巧,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谚语。英语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词义、结构和音韵。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和意译。翻译时要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来确定适用何种译法。原语和译语完全对等时,多用直译;原语和译语部分对等时,可套用相似的译语谚语;原语和译语不对等时,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境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文化意象的传译以及模糊语言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翻译教学和语境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语境同翻译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是对意义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等值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者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意义实质,并将其转移到译语当中的关键.本文从译语词义的确立、文化意象的传译以及模糊语言的处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翻译教学和语境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作用,指出直译应该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原语的语言以体现民族风格,译文应该顺应原语的文化特点,以保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简论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丰富,来源广泛,从中可以看出英语民族在表达思想和描述事物上的手法和技巧,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谚语。英语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词义、结构和音韵。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和意译。翻译时要根据中英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来确定适用何种译法。原语和译语完全对等时,多用直译;原语和译语部分对等时,可套用相似的译语谚语;原语和译语不对等时,最好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作用,指出直译应该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原语的语言以体现民族风格,译文应该顺应原语的文化特点,以保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各国的语言文字是其文化的载体,翻译就是把不同两种的语言文字进行相互转化,使其文化能相互交流,译者之所以在翻译中会碰到难题,大部分原因是,原语所承载的文化的文化信息不同于译语的文化信息。例如,两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以及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角度,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英译本为例,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界一般均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法国释意论却在众多翻译理论中一反传统,提出了"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阶段论。释意论认为翻译离不开译者的认知补充,即"语境知识",只有足够的认知补充才能帮助译者做出正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地道的译语语言将同样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一观点在商贸翻译中更具适用性,因为在商贸翻译中尤其要求译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必要的专业知识,而这便是"认知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好商贸翻译译者必须拥有必要的认知补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达到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释意理论的核心,“deverbalization”(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描述了在原语理解和译语再表达之间,“意义”脱离原语语言的过程。基于释意理论的观点,在口译这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认知活动中,译员需有效识别并重构处于不同情境中的翻译单位,摆脱原语的表层结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和意义的动态对等。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情境建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文化意象过程的特征、类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处理办法。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范畴,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的构造,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以此为视角,探讨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意象翻译是有意义的。文化意象翻译是动态的,合理的以及协调的操作过程。在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译语作者的认知体验,构建出有利于读者理解的意象,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意象的特征分析,得出恰当的翻译应做到与译语读者的体验相适应。还应重视原语意象信息的突出程度,在译语中做出相应的处理;也应该侧重意象的特质意义的表现,引导译语读者对特质信息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既涉及译者的理解又涉及译文潜在读者的理解。在对原文文本进行解码时,译者应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应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以保证有足够的图式可供调用。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翻译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图式的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翻译     
阐释了文化和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译者有时很难传递原作的真正意图,而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个技巧可以尽可能的再现原语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3.意译法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原语文化特征的词汇、习语和句子,音译、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而代换互译又容易将译语文化色彩强加入原语文化中去,这时候,为了填补语言之间的词汇、语义和文化空缺,译者不妨采取意译法,在翻译过程中直接指出原语的真正含义,用和原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句法来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