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有云“二人销魂者,唯别离也”、“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这些诗句中都提到了酒,一为清酒,一为浑酒或浊酒。  相似文献   

3.
佚名 《高中生》2014,(10):50
正"灯红酒绿"这个词我们常看到,灯红可以理解,而酒为什么是绿的呢?古代的酒颜色与现在完全相同,做法也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古代的酒酿得较为粗糙,连酒糟也没有滤出,所以,古代的人既说喝酒,也说吃酒,就是喝酒时连同酒糟一起吃下去。"一杯浊酒喜相逢",人们把古代的酒称为"浊酒",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4.
木屋传说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这是王勃《采莲曲》中一句以采莲女的口吻吟咏的诗。其实,放大了去看,不在眼前的又何止心里惦念的那个人。人的一生都在别离,别离那些远去的岁月,别离那些远去的人,别离那些远去的事。  相似文献   

5.
一、三杯两盏淡酒:为什么是"淡酒"?有人以为,晚年的李清照,国破家亡,颠沛凄凉,生活窘困,"淡酒"正是她艰难生活的反映,她买不起好酒.这样的理解很难自圆其说.酒的价格与优劣有关,与浓淡无关.有的烈酒度数极高,价格却非常便宜,正适合底层百姓喝.其实,酒以清为贵,故古人表现贫困潦倒往往用"浊酒",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所谓"潦倒新亭浊酒杯",未闻以"淡酒"表贫困者.  相似文献   

6.
拜谒柳湾     
正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再到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应折柔枝过千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到现代毛泽东《送瘟神》(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们或因柳抒情,  相似文献   

7.
写作漫谈     
把所见到的题材加工成艺术品,首先是要用我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找出主题来,然后把它加工成艺术品.这里头就得要注意文艺发展的规律,理论是抽象的说明文艺是具体的形象的描写.如果写诗,说"四月间我到了某个地方"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明.李白作的诗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是一个人的官名.他说杨柳的花落尽了,子规又在叫,使人家就想起了这是四月.假如说写"四月间他到了五溪",就没有诗意了,"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有诗意.又如李白写的诗"烟花三月下扬州",他加上烟花两个字,就使人想起三月间烟花、烟雾.这个三月就变成很具体形象的了.  相似文献   

8.
王金枝 《湖北教育》2007,(12):54-54
今天,小成的妈妈不顾我的挽留和劝说,坚持把小成转到山东她打工的一所学校去上学。望着小成满脸的依恋和一双泪眼,我突然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伤感和失落。小成,这个曾经令我伤透脑筋的"问题生",如今是一名让我备感欣慰的才子,就这样要离我远去,  相似文献   

9.
人生四章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你唱起这首歌,马上会想到青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创作论系统中,柳宗元首先强调作家自身的品德修养,即以"立诚"为先;在素材、题材的积累上则要尽量"广纳",然后再去芜存菁、兼收并蓄;在表现手法的借鉴上则要"博采",尽量多地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就文学创作的特质而言,主要是本乎比兴的"导扬讽喻",即以艺术形象为中介,间接地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批评论系统中,第一个原则是"信实",即文风朴实,内容真实可信;其次分析了"知难",因而要求"辨玉",即客观公正、从整体上评价作品;再次是"尽味",即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口味.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互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一个学生问:"生死予夺中的‘予’的准确解释是什么?"由于知识"老化",心里只知道其义有点"那个",准确"措词"却一筹莫展,待到"硝烟"散尽,从"战场"上退下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却顿然"大彻大悟"——这就是互文见义的启示,既然"生死"相反,那么,"予夺"岂不正好相反么?  相似文献   

12.
且行且歌     
序:我们在这里与你分享本期主题,也欢迎你推荐主题,让你的执着成为杂志的焦点。旅行,是个说来就觉得潇洒的字眼,哪怕仍有苦旅的存在。飞机起飞的晕眩,火车穿越隧道的呼啸,轮船踏浪的颠簸——每一次启程和到达,都让人心有戚戚。人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辞万里,只为去往一个"别处",摆脱原有的生活轨迹,让灵魂轻盈地脱离地面,以为生命的意义总在他方。人生本是一次旅行,一路上我们且行且歌,饱览别样风景,但诗人会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旅行当然是一种别离,只是这种别离会让我们感到畅快,因而我们往往不会悄悄进行,而是恣肆放歌。而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关于人生的旅行与别离,意味着一分一秒消逝着的自己,就  相似文献   

13.
【帅良的"秘密"】"连环话"是我研究的微型课题,灵感来自"连环画"。三至五天,孩子们连续写一个话题、一个故事或事件,题材广泛,内容多样。经过整理与修改,一篇篇习作新鲜出炉。孩子们写"连环话"半年多了,我欣喜地发现,他们越来越爱写作了。一天,帅良的一段"秘密",让我从陶醉中清醒。陈帅良:(2012年11月5日)茆老师,我有一个秘密,说出来您千万别生气。其实我很不喜  相似文献   

14.
<正>提起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和学生无不发"头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则更为突出。曾经以"第一次……"为题材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全班三十多名学生主要围绕于两个题材,"第一次骑自行车"和"第一次做饭"。有一名学生写了"第一次坐飞机",出于这名学生的家庭情况,我询问这篇习作的缘由,方知习作内容是照搬而来。  相似文献   

15.
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自2006年起,我园探索了园本教研的多种形式,从"一课多研"到"学科教研坊",从"横向交流"到"多维同研",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着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苏轼年轻时写下"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好大的气魄呀!我也不甘示弱,也要多读"天下书"。那就少不了我的"书阁",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把书按用途分层摆放,《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知识类书籍置于最高层,第二层摆曹文轩  相似文献   

17.
吴筱羽 《留学生》2014,(18):11-11
正"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从代笔疑云到"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当一波又一波成名已久的作家、学者站出来加入质疑韩寒的行列,有人冷冷地抛出这一句。这从来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因而聪明又早熟的郭敬明远在罗马拍《小时代3》。与郭小四相比,多年来韩寒几乎占尽了"脸"的优势。我与韩寒成长于同一年代,"看着韩寒的书长大",在我上高中的2000年前后,那个七门功课挂红灯、松江长跑的瘦弱少年风靡全国,引发几乎前所未有的关于教  相似文献   

18.
"浊酒"一词,虽然嵇康最早使用,但使这个词真正出名并不断为后人引用的是陶渊明.本文就"浊酒"一词的出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唯美怡情的古风词韵陶冶着无数华夏儿女。而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是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此中情意,怎一个"别"字了得。正如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在六年级学生毕业之际我选择了四首送别诗歌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