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虚拟暴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网络游戏和网络学习等几个方面。从是否具有主观恶意攻击动机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暴力行为分自觉暴力行为和不自觉暴力行为两类。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往往具有不自觉性,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网络社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暴力不同于常规的暴力行为,虽然没有直接对当事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但是其消极影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分析王若芃事件背后的原因,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应沉默不语而应积极对待。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拟对网络上屡屡出现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欺凌、网络暴力行为;利用黑客手段制造、传播网络病毒;建立网站或网页,进行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等网络违法行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网络盗窃等方面。其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网络因素。为了给中小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犯罪需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及其技术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主要依赖于网络社区群体的力量,展开对当事人的网络"通缉"、"追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给社会及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积极探索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调适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可以归为四类,即漫骂与攻击行为、撒谎与欺诈行为、侵犯与破坏行为和色情与暴力行为。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我们认为调适的对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提高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是调适的根本,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是调适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容易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网络暴力直接拷问着公众的媒介素养,全民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实施。  相似文献   

8.
周勇 《华章》2010,(28)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案例也与日俱增,如何杜绝网络上的侵犯隐私行为、当事人又如何获得救济、立法应如何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频频发生的“人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呈现出一种结构依赖关系,互为幕后推手,两者之间的共谋作用一步一步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就此对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合引入三元交互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归因理论探究相关外部变量,最终完成网络暴力行为群体极化效应模型.模型所包含的潜变量有:网络环境、态度观点、主观规范、道德情绪、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各潜变量间的假设关系.在挖掘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影响因素之间多层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模型检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尽管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正义、惩奸罚恶,但它对当事人和社会的影响却不可低估,而且网民的表达方式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是否理性值得探讨,鉴于舆论暴力事件日益增多,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特点、表现,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相关社会学的视角对该现象做根源、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始终把网络与图书馆相比较,论述网络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证实网络不能代替图书馆,以及对图书馆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别程序作为独立的一编,包括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四个部分,立法者在此次修改中单独设立一编是对我国司法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与世界各国司法制度进行接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伴随信息时代而来的是全面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以及信息洪流充斥的虚拟世界的蔓延,这种时代背景与生存空间带给了大学生无穷的选择机会,但网络行为失范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解失范类型与行为成因,我们选取了22所高校1708名大学生、126名教育工作者和46名大学生家长作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包括"违规行为、侵权行为、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四种类型;对"虚拟网络"的误解、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度崇拜等为行为产生之内因,社会集体意识的衰落和规范的缺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等为行为之外因。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须采取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善大学生的网络生态环境等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或异步的互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咨询正日渐被大众接受。网络咨询与面对面咨询相比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资料易存、匿名虚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法律伦理和疗效方面的争议。网络即时视频心理咨询与其他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效果良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网上侵害个人隐私权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保护应当强调对个人主动掌控自己私人信息的权利保护,避免因他人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用干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或者消除被干扰的危险性。在日益复杂化的网络环境下,我国应当怎样通过立法与司法实践,实现对个人隐私权的有效保护的同时,规范人们利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许昌学院学报》2010,29(1):136-139
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和网上消费的日益普及,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国际私法规则仍可适用于网络消费领域。网络消费合同适用有限制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特征性履行原则,各国立法与实践正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消费的法律适用规则,以保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预期,促进国际消费者保护统一进程。在网络消费合同形式方面,应对网络消费合同的形式要件适用合同的准据法;对于其实质方面,则需灵活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以期能够寻求灵活、多元、更具有针对性的法律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域外来风     
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02日本03俄罗斯04德国05爱尔兰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11月的首个星期四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并强调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都是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利和健康生活的侵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各方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反对和消除校园暴力、欺凌、网络暴力等行为。  相似文献   

19.
网络暴力事件是指大量隐匿的"网中人"群体,借助现实或网络当中某个真实或虚无的事端,在有组织或自发的状态下,进行非理性表达或集群并走向暴力,对相关"当事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本文以2006年以来发生在中文互联网的"铜须"、"虐猫"、"陈易"、"意卢"等事件为案例,分析网络暴力事件的表现特征,提出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对网络暴力典型案例的分析得知,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同时,网络暴力的产生,会对当事人甚至是社会道德标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必要从网民自律,法律法规,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切断网络暴力发生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