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晴 《作文》2022,(48):42-43
<正>一、逻辑与“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结合的缘由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一单元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下设的社会科学论著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论著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指向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提到的“理论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一单元收录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此类强理论性、强政治性的文章进入语文课堂,尤其需要教师把握好其政治味与语文味之间的分寸,并且语文课还是始终要把语文味放在首位的。新课标对“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是:“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与文化论著的能力。”[1]笔者在备课时,将《改造我们的学习》呈现的毛泽东的演讲艺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反复细读文本后,发现了这一篇文章在语言上呈现的相对独特性,有别于作者的其他文章,它在理论味、政治味之上更有一番别具一格的文学味。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说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毛泽东的两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下文简称《学习》《思想》)。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所属学习任务群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在"2017年版课标"中,"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从领会论著内容、  相似文献   

4.
研读科学与文化论著经典文章,可以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科学与文化论著多具有繁复专业的概念,复杂多维的逻辑关系,特定历史背景的话语环境,对于师生来说存在阅读难度。可从激趣引入破除心理障碍、创设情境厘清思路、建立支架导向思辨等三个层面构建科学与文化论著的研读阶梯,探索由浅入深走向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的研习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力。因此,本任务群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跨文化专  相似文献   

6.
【问题缘起】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高中语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课型概念。苏教版教材更是在每一个专题前明确标示本专题所要采用的课型。然而,究竟什么是文本研习课、什么是问题探讨课、什么是活动体验课以及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究竟“文本研习”是谁在研习?“问题探讨”要不要“以文为本”?“活动体验”可不可以脱离文本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2009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学生海外研习基地”,南洋理工学院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师生到研习基地进行项目研习与交流。研习基地运行中,两校合作开发自带专业、企业认知、特色课程、文化体验和对接合作五类研习项目,并通过境内境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课内课外紧密结合三个“紧密结合”进行组织实施,使研习基地成为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对外“输出”职业教育成果和特色的平台、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具有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是选修类课程的任务群之一。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是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即更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社会背景、事实差异及文化成因。笔者立足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就如何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谈一谈个人的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赵世强 《现代语文》2008,(12):34-35
“文本”是一个从西语中移植而来的词汇,英语写作“text”,其本义是正文、原文的意思。而“研习”包括了研究和学习两个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把文本研习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文本”本身,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乃至于师生共同探究,都是共同面对的难点,有点儿让我们无所适从。即便我们认为有抓手,也可能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那么文本研习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文本研习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相似文献   

10.
“研习”是统编版教材体系设计的创新点,成为了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单元结构方式。面对这一新的教材形式,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回应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带领学生形成专题脉络的意识并提高思维能力,二是如何在专题的深度研读中又兼顾文本的细读。通过学情研究与教学实践,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研习性任务群的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建构、深度研读、文本中心”三个维度来建立。该教学体系构建“问题引导式”的课堂模式,以文本为中心,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系统建构专题脉络,实现统编教材“研习”要求的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激发阅读信仰,保证阅读时间12部经典整本书阅读,已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范围。高考指挥棒的威力确实大,倒逼中小学语文老师行动起来,想尽办法加强经典整本书阅读的落实和考查。即将颁布的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15个学习任务群,几乎全部采用了整体书阅读的形式、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林 《语文学习》2020,(4):34-3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五个“研习”任务群之一。如何落实该任务群,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氓》的课堂研习教学为例,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专题研习的一般路径,运用“对接课标,聚焦任务,同类延伸,深度拓展”的策略,以达到提升课堂研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加强文化论著阅读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的生命,同时也是一条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整合中的大语文观和文化大背景中的语文能力同样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语文的语言文化本质。提高开发《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的自觉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中也提出要开设“文化论著研读”,因此,进行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指出文化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真实情境”的正确理解与运用,致使学生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研习时难以深入。研究表明,借鉴概念隐喻及人类学情境学习观可以得到“真实情境是动态的充分参与过程”这一概念隐喻。借助“共时”“历时”概念可以建构语文“真实情境”模型。以儒家经典《论语》为研习案例,进而生成强调思辨与表达的研习策略。  相似文献   

17.
建构基于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探究研习坊”,旨在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模式、学生学习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以“物质通过多种方式进出细胞”为例,围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思维研习生物学概念,建构“探究研习坊”,助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刘徽 《现代教学》2006,(5):59-61
莫兰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本书汇集了莫兰的两篇论著《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和《构造得宜的头脑》。其中第一篇论著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联系他对“思想改革”的建议,全面列举和分析了未来教育所必需的七种知识,包括“认识中的盲点:错误与幻觉”“恰切的认识原则”“教授人类地位”“教授地球本征”“迎战不确定性”“教授相互理解”“人类的伦理学”。第二篇论著的中心思想是:改革思想和改革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改革思想关系到改善我们组织知识的能力和连接两个分离的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其说是造就充满知识的头脑,不如说是构造得宜的头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20.
孙月 《成才之路》2023,(19):49-52
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合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趣味,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该任务群教学中,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创新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