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孔乙己》和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运用了“笑”的艺术手法。一、二十四个“笑”字人的一生没有不笑的。因此,大千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笑必然会反映到作家头脑中来,写进文学作品中去。而笑也的确能起到深化主题思想、结构小说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等作用,难怪作家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地描写“笑”了。  相似文献   

2.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3.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云:“有的念‘仁远乎哉我欲斯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对于“仁远……”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释道:“语见《论语·述而》”;而“笑人……”句,编者以为是“古书上一些难懂的话”,却恐怕未必妥当。因为它出自大家所熟知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意义也不算难懂。有人解释为“大意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嘴象个狗洞大开着。”(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郁秉坚汇编的“引文简注”)我基本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把《促织》中的“掩口胡卢而笑”翻译为“只是掩着口笑”,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把“胡卢”一词解释为“笑的样子”。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对“胡卢”一词漏而不译,《注释》里的内容和原句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实在令人费解。从语法角度看,“胡卢”一词的词性是名词。从词的意义上看,“胡卢”一词是咽和喉的总称。“胡卢”是“喉咙”的另一种说法,从古沿用至今。现在,还有人把“喉咙”说成“胡卢”或“胡卢管”的。《辞通》卷四虞部第三十二面有对“卢胡”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5.
古诗中的“笑”种类繁多,意韵丰厚,妙趣盎然,余味无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八十六岁回故乡,尽管乡音未改,但故乡的儿童却把他当作客人。面对天真的笑脸,贺翁除了无限的酸楚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之外,是否也在笑一生的宦海浮沉?这一笑,笑出了多少沧桑之感,人生无奈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素有大志,却始终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接到皇帝召他入京的诏书,欣喜若狂,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激情洋溢的古诗…  相似文献   

6.
“笑眯眯”和“眯眯笑”是两个使用较为频繁的短语,可是不少读物中常常出现“眯”与“咪”混用的情况。比如,全国幼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1987年第1版,1995年第9次印刷)第五册第307、366页均为“笑咪咪”,而在第381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9期刊载了侯玉双老师的《祥林嫂的三“笑”》一文,对《祝福》中祥林嫂三处“笑”的描写,作了一定的剖析。关于祥林嫂的第二次“笑”,即柳妈问她为何依从了贺老六时,祥林嫂竟“笑”了,“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相似文献   

8.
有一部电影叫《三笑》,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也有三“笑”,品之,令人得益不浅。当苏轼来到石钟山,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择石“扣之”时,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9.
“错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错位与想像有机结合必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必能促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飞翔,使写出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场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笑”的描写,真可谓是千姿百态.老作家丁玲的《果树园》用“笑”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加以对比,突出主题,更是独出心裁.在《果树园》里,作者是围绕一个“笑”字来写出翻身农民的精神状态,给我们摄取了一幅翻身农民喜笑颜开的劳动场面:人们“大笑”“开起玩笑”“一阵哄笑接着一阵哄笑,这边笑过了,那边又传来了一阵笑”.在这群像中又突出地描写了李宝堂的欢乐.这个过去总是不爱说话、沉默、无动于衷的老长工,而今也“哈……”地笑了起来.翻身的农民是笑得那样甜蜜,难怪“鸟雀的欢噪已经退到另外一些角落里”.而在这此起彼伏的笑声中,从李宝堂的开怀大笑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被土改斗争火花点亮的心,是初尝胜利成果的由衷的喜悦.  相似文献   

12.
人有着丰富多采的思想感情,这种丰富多采的感情,以“喜怒哀乐”的形式,体现在人的日常行为、表情和言谈当中。人的感情是非常细腻、复杂和微妙的,而不同程度的感情外露,只有用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方式,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中文是如此,英文也不例外。就拿“笑”来说,在中文里,至少有几十种描写“笑”的表达方式。如:喜笑颜开,满脸堆笑,哈哈大笑,眉开眼笑,笑逐颜开,嫣然一笑,哄堂大笑,狞笑,苦笑,冷笑,傻笑,怪笑,等等。“笑”在文学作品中,是描写人物面部表情比较常见的词语,正确使用有关“笑”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烘托人物性格、制造特定气氛、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中英文中丰富多采的“笑法”和“笑相”准确无误地对译,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篇说明文———《谈笑》。作者把一百多种表示笑的词语作了分类,巧妙地联接,构成条理分明、生动有趣的文章。本文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笑”来说明“祖国语言何等丰富,何等生动”,读后令人拍案叫绝,获益匪浅。然而文章开...  相似文献   

14.
《卖蟹》中的小姑娘,“笑”得妙。一、姑娘笑了十次。十次“笑”,各有各的蕴含。第一次是“从容地一笑”,展示了小姑娘沉着稳重的性格。第二次是“开心地笑”,第三次是“嘻嘻地笑”,都是笑过滤嘴不听人好言和缺乏捉蟹经验。第四次是“不动声色地笑”,揭穿了过滤嘴的骗局。第五次是“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笑”,蔑视了贪小便宜的过滤嘴。第六次是“甜甜的笑”,表明了小姑娘既对自己的胜利充满无比喜悦,又对过滤嘴洋溢几分嘲讽。第七次是“破涕为笑”,体现了小姑娘的以诚相待和真心援助。第八次是“莞尔一笑”,潜伏着小姑娘惩治贪财者而又使贪财者…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活跃着许多天真活泼、笑语袭人的少女形象。蒲松龄《聊斋》里的婴宁,尤以她千娇百媚的笑态和栩栩如生的笑语,卓立笑群,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历来的评论,无不着笔于婴宁的笑,且因其笑而谓之为天真娇憨、嬉不知愁;有的甚至干脆将其视之为“笑的化身”,“天真的别名”(罗永奕《着眼于笑,着笔于变——读蒲松龄的〈婴宁〉》)。那么,如何理解婴宁的两次不笑和后来的反笑为哭呢?罗文说,“婴宁的笑,表现了同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思想性格。而哭呢?则是由于老媪、婆婆、丈夫等人对婴宁的憨人异行都  相似文献   

16.
笑,是人的一种感情素质,在特定的场合和对象中,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态和深意,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笑。果戈理说:“笑这个东西要比人们想象的深刻得多”。所以,很多作家常常抓住笑的细节描写来表  相似文献   

17.
一张脸就是一个人情感的晴雨表,一个人脸上所表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无不折射出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林黛玉进贾府》中一个平常的“笑”字,就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出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鲜明个性,同时也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曹雪芹10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言中之义。一个“笑”在文中用了28次,细细品味真是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备受凌辱、饱尝煎熬,最后悲惨地死去。那么这样一个人物,怎么能与“笑”联系起来呢?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笑”的描写有三处,作者这样安排不是偶然的,它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物笑谈》是统编版教材中新选入的文章,它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在于文本中贯穿着的一股股强烈的“笑”感。笑过之后,经过深入探究,背后还有深层意蕴:角度互换生成“笑”感、漫画式表达生成“笑”感、科学精神映射生成“笑”感。  相似文献   

20.
高五册(必修)《促织》中“掩口胡卢而笑”一句,课文对“胡卢”一词的注释是“笑的样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拟声词,“笑的声音”。《辞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