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贫与轻贫     
“清贫”,在《辞海》中释义有二,其一是“贫寒”,其二是“贫苦而有志节”。“贫”而至于“寒”,是极端言之,自然非一般情形的贫困可比;“贫苦而有志节”,则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有什么可羞可愧的?一个人高贵与否,并不视其财富和地位笼统而言,只需看他究竟是富而立德,还是富而不仁;到底是贫而有志,还是贫而无行。过穷日子,易于消沉,  相似文献   

2.
《黄生借书记》是一段简明扼要的笔记,通过一个贫苦的年青人借书读和作者激励他爱惜时光刻苦攻读这样一件小事,说明贫与富两种不同的求学态度:贫苦而有志读书的人,知书得之不易,故能力学不倦,有所成就;富贵而无志读书的人,藏书万卷而不惜,游手终日,空叹“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一段笔记分为四个段,也就是作者记叙这件事的四个层次。首段以黄生“借书”引出论题“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借”字,在平易中包含着很深刻的求学之道。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艰难  相似文献   

3.
处处书房     
"阴险"的老师喜欢留"阴险"的课后作业.今天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叫"我的书房". 虽然这是乡立的初中,但是学校收取的学杂费是不多的,于是,穷孩子与富孩子挤到了一个教室里.所谓的富,只是相对而言罢了,毕竟不是富可敌国的那种;而这所谓的穷就穷出了点水平,传说有穷到家里只有手电筒这唯一一样"家用电器"的困难户.  相似文献   

4.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相似文献   

5.
游侠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过程,体现在其"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上,是周穷救急的侠义之举与内在德行修为并重的结果。游侠人格精神的形成,是先秦诸子思想之间互相扬弃、融合的结果,尤以儒、墨、道三家最为显著。儒家之于侠,在于"仁",以仁爱之心救他人于危难;墨家之于侠,在于"任",损己益所为,杀己存天下,不惧死亡、勇于献身;道家之于侠,在于"施",施财于天下,周穷救急,以富而不有、功而不居、为而不恃为原则。  相似文献   

6.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穷儒,首先是经济上的贫穷者,同时又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们既用“君子固穷”激励安慰自己,又叹老嗟贫,为功业无成而愧恨。“穷儒意识”是一种情感化的道德观念。杜甫是真正的“穷儒”,具有强烈的“穷儒意识”,并对他各个时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他咏穷伤贫的诗歌是他充满矛盾的“穷儒意识”的体现,是他贫穷一生的“年谱”  相似文献   

9.
公路是一种公共设施,免费对象应该是全体国民尤其是低收入者,而不是偏向特定的少数人,目前的免费对象是7座以下的小型客车,不就是私家车么?这种"损不足补有余"的政策多多少少有些"劫贫济富"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磅镇     
五河镇人有个习惯,喊王书记为"王书",喊白镇长为"白镇",新调来的仝镇长便自然被叫"仝镇". 仝镇上任快一个月了,前24天去了24个村,一天一个.到第25天早上回到镇政府,吩咐会计去粮管所借台秤磅.借秤磅干啥?仝镇没交待,会计也不好问.上午,召开全体镇干部会议.会上,仝镇说:他下去24天,和全镇24个村委会干部都见了面.与干部群众座谈,虽都说白镇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穷字,但这穷要变富并不是没有条件.他言明:上任"第一把火",每三个镇干部包一个村委,想法带领群众力争一年内摘掉穷帽子.  相似文献   

11.
一、"重富"的紧迫性 不知你注意到这一现象没有?当前,我们对贫困学生倾注了更多爱心."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在党委、政府及权威人士的高度重视下,这一呼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于是人们的同情心被充分调动起来,"希望学校"、"一助一"、"宏志班"、"贫困助学金"等多种"爱贫"形式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大地.不知你发现这一问题没有?我们与此同时却有些冷落了"富家子弟"们.我们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富裕家庭越来越多,富裕家庭出身的学生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也许以后,我们所教的学生将多属富裕家庭出身.我们若不及早研究出对这些学生的系统的教育方法,岂不要误了他们的前程?我等从教者岂不成了罪人?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中国现实是,不管是先富还是后富,是东部还是西部,都在向前发展,只是有的快,有的慢,形成贫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民,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于;他教富的变贫,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相似文献   

14.
道德观念的变化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为富不仁”、“贫可生志”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它应有所变化,但受“左”的影响,私有制条件下的贫富道德观念以极左的面貌得以延续,这就是所谓“穷则革命富则修”,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使许多人通过辛勤劳动而富,“富”成了勤劳有能力的象征,不再可耻;相反,“穷”也就不再光荣.  相似文献   

15.
穷是极地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话,人不怕穷,就怕没气节. 穷,作为一种财产的拥有,是最下一等的.多有者为富,少有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什么都没有,穷得底掉,吃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夜粮,一条裤子全家穿,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酒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人生在世,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能够开怀欢笑的人都是愚痴的人!  相似文献   

19.
要学会自学     
青年同学们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读书都读了十多年了,而我现在还是首先提出"要学会读书",这岂不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学会读书,并不简单。而我个人在这方面也还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读懂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那又与和尚念经有何差异呢!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一生从事工作的时间总是比在校学习时间长些,而且长得多。一个青年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现在流行的所谓"新材料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最易于展开的还是用议论文这一体裁.而在议论文众多的论证方法中,举例论证又是最常用的一种,学生作文时,常常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较多地引用事例来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