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棂 《教师博览》2007,(10):16-18
1906年的预备立宪以及1907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拉开了中国百年宪政之幕。而此后每隔20年都出现一个变化,我们姑且称之为拐点。也许,这只是巧合。百年前陈寅恪有诗曰:"遥望长安花雾隔,百年谁覆烂柯棋。"历史是一盘棋局,要看清其变化,我们也许该从那些重要的"拐点"入手。  相似文献   

2.
“宪政”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百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诉求。但关于什么是宪政,什么是社会主义宪政,学术界有很多定义。本文认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宪政的概念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说明.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内涵的分析应该放入中国社会主义这个语境中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宪政”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百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诉求。但关于什么是宪政,什么是社会主义宪政,学术界有很多定义。本文认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宪政的概念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说明,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内涵的分析应该放入中国社会主义这个语境中来研究。  相似文献   

4.
构建宪政,一直是近百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亦琢磨出了多种方案,然均未见多大成效。宪政构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时间磨合的结果,尤在中国更不可操之过急。文章试图通过哲学上的思考,奠基于新儒学文化,从微观方面寻求宪政在中国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宪政国家与宪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宪政的含义、宪政与宪法、法治的关系,分析了宪政国家以及宪政化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提出宪政化在宪政国家形成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是宪政国家生成条件之一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为中国传统化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广角远景镜头观察中国历史,尽管传统中国并没有出现成文的宪法文件,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并不缺乏宪政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运行当中发挥着根本法性质的作用。根据文化遗传学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宪政基因长期以潜在的形式传递而没能生长成宪政的制度,其根本症结在于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8.
宪政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深深植根于西方宪政国家的。回首中国百年来的宪政史,就不得不反思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文章从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着手,从中反思中国宪政文化的发展,以求得中国宪政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9.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它是一种有秩序的统治,其本身是一个有领导的秩序过程,宪政建设需要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宪政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她的领导是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牵引力。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宪法的实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步和创新牵引中国宪政建设向前发展,为了发挥这种牵引力量必须注重政党力量的培育与维护。  相似文献   

11.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建构的前提在于宪政意识.宪政运行的源泉在于宪政意识.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2.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宪政乃是一个不断地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曲折繁复的过程。运用法制现代化的视角,分析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将1840-1912年,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高潮,运用六个指标即传播主体、内容、方式、范围、影响、代表人物等进行考察,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宪政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内源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我国的宪政现代化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虽然中国宪政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于清末,但纯粹的外力冲击只会产生“纸上宪法”,不可能产生宪政,因而五四宪法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内源和外发的混合将促进我国宪政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舶自西方的宪政,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是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博弈的结果。深挖中国历史上宪政内涵的嬗变之因,才能深刻解读今天宪政实践的实质、路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为中国未来宪政的发展增添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当下政制,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行最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最富理性的政治实践,它从宪法、宪政制度、路径选择、逻辑起点与焦点问题等多方入手,是渐进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宪政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6.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审计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监督权力,它与民主宪政建设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模式是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由于时代原因,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重新建构立法型审计模式,改进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制度,完善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的机制,以促进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的宪政史表明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当思想解放,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时期,法学也能得到繁荣发展;而法学得到繁荣发展的时期,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繁荣发展的时期,人民能安居乐业的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强盛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的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朝着更加民主完善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的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宪政、宪法、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宪政经历了奠基期、初创期、挫折期、灾荒期、恢复期、发展期、成熟期,具有历史进步性、过程的探索性和政策主导性的特点。从其发展历程中我们可总结出许多经验,总的来看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处理好循序渐进与积极推进的关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必须发挥法学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