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带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它是作者第一次以女性为主角创作的小说。带灯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概括出来,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她的骨子里也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特征。她不满政府中存在的黑暗,虽无可奈何,但是仍然心怀理想。带灯形象具有多重性特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带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现带灯丰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3.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带灯》是近期文坛反响热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题材构成上对不和谐生态的描摹,显示了作品的矛盾趋于紧张而尖锐,凸显了作家思想的深度感。人物性格书写上,其表现领域更加宽泛。女性主义思想的增加,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创作风格上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特征,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十分明显。同时,也对"短信叙事"等创作特征做出了学理的评析和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力量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关注人类的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家的人生观是其创作精神的基础,贾平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流露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兴》《古炉》《带灯》等几部作品也活跃着积极心理学的因子,这些作品都呈现了正能量、正价值的建构,显示了作者对小说创作精神文化资源的新追求和新表达。一个作家要为读者提供人文关怀,自己必须拥有鲜明的精神文化资源,哲学和心理学是文学价值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获得幸福生活为目标,突出人本身的优点及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文学创作中值得重视的精神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堪称现实主义力作。典型理论自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并经理论家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学领域得到广泛宣传。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典型化的方法三个方面践行了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性特质,并以此见证这部小说的生活魅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8.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9.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