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低效性难题之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变教师培训低效性的关键是:重视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正视教师培训的低效性;顺应教师学习的自我性和经验性、实用性和即用性、共享性和情感性。改变教师培训的低效性,还要认清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培训的独特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培训的独特性;要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学习的特点,制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专业视野中的教师幸福与幸福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职业人和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其构成要素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教师的专业幸福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实践性智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现代知识理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知识的个人性、境域性及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言传性,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实践性智慧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实践性智慧作为教师的一种特殊知识,不同于教师的理论性知识,而具有内在缄默性、动态生成性、个人独特性、情境性及行动实效性的特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实践反思是生成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与专家、同伴对话交流,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运用教育叙事故事,可以激发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相似文献   

6.
身份表明某一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新型教师称谓层出不穷,它们概括、隐晦地表现了教师身份的各种特征。基于对各种新型教师称谓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身份具有无边界性与回归性、冲突性与整体性、间隙性与可能性、非延续性与建构性等多重特征。在文化、制度建构的基础上,教师身份的关键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专业生命历程中的自我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位的教师专业学习重视教师在教学实践现场的学习力,旨在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促进教师的有效学习和做一个自觉的教育者。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建构性、合作性、行动性和成人化是教师基于实践本位学习的特征。落实实践本位的教师专业学习,需要教师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法研讨、深化教师的教育经验写作、实施教师群体的专业对话和行动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终结性教师评价无法真实衡量教师的能力,而形成性教师评价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潜能,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率。根据以人为本、可比性、学科性、科学性和简便性的原则,采用授课教案检查、课堂观察、自评、档案评价、学生成绩评价、学生作业样本检查的方法,构建高校外语教师形成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变迁和知识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角色转换的逻辑起点是教师角色理解,教师角色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理性的认识与反思,并将其理念内化为自我内部的图式,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逐步走向多取向、多视角、多理解结构,并形成多使命的深度理解。其结构包括形成性教师角色理解、关系性教师角色理解、教育性教师角色理解、文化回应性教师角色理解。教师角色深度理解的过程是在“冲突—理解—认同—适应—再理解—转换”的螺旋上升中不断得以跃迁,且这种过程具有长期性、多维性、多角度性、交互性、情境性等特征。建构形成性教师角色理解,以理解学生情感体验为目标;建构关系性教师角色理解,以师生对话与引导为依托;建构教育性教师角色理解,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生长点;建构文化回应性教师角色理解,以回应学生多元文化境脉为旨归。  相似文献   

10.
在生成教育的视野中,事物处于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是生成的,因而约束教师行为并反映教师群体精神气质的教师文化也同样是生成的.教师文化在生成过程中体现了生成性、情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中,生成性是教师文化的整体特征,从宏观上表征着教师文化;而"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是教师文化的具体特征,是"生成性"特征的具体化.用生成性的思维审视教师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人性化的现时代印记,同时也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消弭了人存在的高贵性,是教师精神矮化的时代症候。这导致建基于此的教育科学、教师教育、教师道德等都对教师的本体性问题隐而不谈。此外,犬儒主义将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让教师精神进一步衰微,教师丧失了教育信念,对新概念、新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教学走向娱乐化与迎合化。从卑微走向高贵,教师首先可以从对真善美的超越性理解与追求入手,重思教师职业的爱与卓越,重思教师生活的审美性,让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具道德与审美实践之意蕴。其次,需要把教师教育从科学恢复到人学,进行本体论、存在论的思索,实现教师的觉醒与解放,进而让教师获得人之为人的高贵。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1月,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国际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领域的首次学术性国际盛会,本次大会兼顾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其规模大、规格高、成果多、影响大、意义远,其宗旨:总结经验、展望发展、促进研究、推进应用、加深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与对话.并构建了国际化的协作研究与发展平台。通过对本次会议背景及会议情况的分析.重点阐述和分析了会议专题讨论的五个主题和相关内容,包括论文专题划分、依据作者所在区域划分,并对整个论文和报告内容进行全面概述。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深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之路.探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标准研制一产业发展一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新模式,构筑一个“全”学习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战略高度对巡视工作作出新部署,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巡察是巡视的延伸,巡察整改决定着巡察的实际效果。从近年来全国巡察整改的实践看,影响巡察整改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在于原则性,二者密不可分且巡察整改的原则性与实效性呈正相关态势,即被巡察党组织自我革命精神强,整改的原则性就强,整改实效性也强,反之则弱。分析原则性与实效性的内在关系,探究巡察整改的基本原则,可以从立足实际、立足长远、立足公平、立足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巡察整改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传承、发展的文化产品,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招牌名称与民族的历史、思想、心理等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透视招牌名称,可以了解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籍、社会背景、制度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也可感悟传统伦理道德、爱国思想、群体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还可窥见祈福求吉、怀旧归真、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可以说,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中,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针对神灵思维和主体思维提出的。神灵思维是人类的蒙昧思维、原始思维和前现代思维;主体思维是现代思维,是对神灵思维的扬弃,人走出了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牢笼,绽放出主体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逐渐使主体陷入了自我论的逻辑,自我成为了神灵的替身。现代主体思维成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枷锁,更是教育公平思维发展的桎梏。而主体间性思维是共存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差异思维、后现代思维。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牵涉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等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路径。从根本上、根基上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公平思维重建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与信息,意识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实践的关系,知识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三方面来揭示知识的哲学寓意;知识是人类制作并用以交流和享用的信息,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所形成的内在意识的外在显现;知识既是主体对事物认识的结果,又是对象性活动主体本质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是生产力的内在因素,它制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艺术思维。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和意义。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宗教、哲学、科学三种形态:宗教奠基于世界的神秘性,哲学立足于世界的可理解性,科学则依赖于存在的可确证性。宗教思维是最早产生的思维形态,哲学思维从宗教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科学思维又从哲学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从所研究的途径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哲学、数学、艺术三种形态:哲学从质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数学从量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艺术从既综合质与量又将质与量赋形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哲学的质是纯粹的质,数学的量是纯粹的量,都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艺术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哲学思维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根本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均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复杂丰富性、多层次多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