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丹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化倾向,即传统文化的复兴。虽然,于丹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于丹现象”仍然有着庞大的受众。这一现象的背后,无疑隐藏着其他的说服手段,其中之一则是受众的自我说服。他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知晓于丹教授本人及其讲座内容,进而自我构筑于丹本人及其理论甚至《百家讲坛》节目的修辞权威,并通过自我接收于丹的修辞暗示,促成自我的思维论辩,最终完成修辞接受。  相似文献   

2.
《海角七号》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台湾电影,这部影片在台湾和大陆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篇文章的观点认为,《海角七号》通过想象的台湾人和日本人的爱情主题,通过正剧与喜剧杂糅的结构方式以及倾向于日本的文化取向,建构了一部具有后殖民意识形态的台湾电影。  相似文献   

3.
中国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荒诞川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演后,轰动中国剧坛,在大陆及港台引起了激烈地争论,观众反映强烈。这是一个至今都值得研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5.
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被观众熟知的.当初她之所以从策划者变成主讲人,是中了栏目制片人万卫的"计".万卫第一次请于丹到《百家讲坛》,是参加阎崇年宣讲《正说清朝十二帝》研讨会.于丹对阎崇年现象进行了分析,阎听后特别欣赏,万卫当然更加兴奋.经过万卫一次又一次精心设计、旁敲侧击、左右迂回,于丹终于"中计"走上央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6.
<正>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  相似文献   

7.
《今日教育》2012,(Z1):103-105
2012年5月19日,于丹携最新作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席新书签售会。于丹表示,诗词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一种特别基因,重温最美古诗词,可以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自2006年火爆"百家讲坛"以来,从最早的《论语·心得》到2011年的《于丹趣品人生》,再到《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说这是她传播文化的三个阶段,她笑称自己不是在做什么"藏之名山"的大事,只是做文化普及的工作。然而,她所提供的却是现代人寻求心灵安定所亟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读写》2010,(9):18-20
无论是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心得》名噪一时也好,还是复旦教授朱维铮骂于丹不懂《论语》也罢,反正《论语》是火了,这不,连夏潜龙同学都不甘寂寞,要瞠一蹬这潭浑水品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9.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于丹对此有句话还是挺不错的:"中国文化上需要上课的人比下课的人要多。"有幸仔细观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猛然间看到十博士的强烈呼吁,不由得吃了一惊。首先撇开于丹是否真的不合格,光看徐晋如激烈的言辞就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以下是他的原话:"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阉割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由政协委员的一份提案引发了简繁汉字的又一次争论,这次争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汉字简繁的第二次比较激烈的讨论。分析这次简繁之争的背景,梳理近年来“挺简”、“挺繁”主要观点,可以明确:目前,在中国大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尊重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简化字为国家规范汉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小平,原为石家庄市第 27中高二学生,因“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于 1997年退学自修搞研究,迄今已出版《大成奥秘》、《本领恐慌》两部专著。其中《本领恐慌》已成为畅销书。这一现象见诸媒体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从教育本身来说,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刊邀请了几位教育工作者,谈了他们各自的看法。我们试图透过这一现象,对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以期对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于丹讲《庄子》中支离疏的故事,说庄子认为支离疏虽然丑陋,但可自食其力,还能养活别人。解玺璋在《于丹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指出,庄子的本意是说,只有像支离疏这样对当政者无所用的残疾人,才能避免迫害得以全生。于丹竟然把这个故事改写成自强不息的典型,用以迎合社会的主流意识。这是腰斩庄子的思想,要庄子为当今的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事件已经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向复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局面,为普通百姓传播了儒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生机。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普通百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也看到了在21世纪,复兴传统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近来于丹《心得》争议颇多,有反对的,有力荐的。引发了一场百家争鸣的论争,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于丹《心得》的艺术魅力,遮挡不住于丹《心得》的美学光环,阻挡不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学价值。重新探讨于丹《心得》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丹《心得》的正确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文学批评乃至文艺理论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17.
古滕客 《今日教育》2012,(7):105-105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  相似文献   

18.
近来,于丹的《论语心得》大火特火.十博士联名发起攻击,措辞激烈,不过大多数群众还是喜欢于丹的工作.这使我们联想到数学.数学如同国学,也有其象牙塔部分,学术性很强,外人很难弄懂.即便是中小学校里的数学,也不大招人喜欢.我们的数学教育为什么非要板着面孔讲数学呢?近来提倡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否也能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一年,“国学”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易中天说国学从来没热过,李零说国学是虚热,有400万销量的学术超女于丹备受瞩目也备受批评。对于国学普及,似乎是热情多于理性。2008年,新华出版社把台湾中学使用了40年最具权威的国语必修课本引进大陆,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以儒雅李安为代表,人们看到台湾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功效,台湾文学文雅蕴藉更具中国情怀。这些或许源于台湾40年来坚持国学教育——80%的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国学基本教材》。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通过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读《论语》和《庄子》,受到一些观众好评.随后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也受到各方追捧。时至今日.于丹又开始讲昆曲的审美之旅,真可谓是学术界的超女。但是,中山大学徐晋如等10位博士却不以为然.2007年3月2日,他们在某网站发表了《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进行到底》的文章,一时间跟帖者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