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加快山东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建设步伐,增加广播融媒传播力的手段,增强广播传播的影响力,延伸广播的传输平台,将广播办成"看得见的广播",满足当前受众通过移动终端收听、收看、互动参与的方式,结合电台目前融媒体发展的情况,搭建一套广播可视化融媒互动直播系统,实现视频直播的采集、互动,网络平台和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的发播,继续完善电台广播融媒体的功能。我们说的是"可视化直播"而非"视频直播",这个就是充分考虑广播的特点而做出的技术方案,不是所有的广播节目都适合视频直播,所以系统是"可视化"而非纯"视频"。  相似文献   

2.
提高广播直播板块节目质量的思考张家昌广播直播板块节目质量的标准,在于广播、直播、板块三者的完美结合。要接近以至达到这一标准,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十分重要。一、服务与引导。直播板块节目的兴起,使广播骤然“热”了起来,在引导舆论、社会沟通...  相似文献   

3.
陈朴 《中国广播》2004,(8):27-29
直播,作为广播、电视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因为其传递信息的迅速、真实与完整,越来越得到听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而对于以热点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为关注对象的新闻谈话节目来说,直播更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一方面,直播的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对重大或突发的新闻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可以最大  相似文献   

4.
李晶  李波 《声屏世界》2013,(10):55-56
直播是广播吸引听众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一些地方台错误地认为,直播就是“救世主”,只要是直播就能产生轰动效应,实现抢占市场份额、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的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要上直播节目。一段时间后,不但没有产生大的效应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大批听众弃广播而去。这里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重要原因之~在于他们走进了直播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的主要功能是新闻传播,而新闻有其商品属性。通过对今天不断出现的都市类广播、电视台,以及异地直播、多点直播、直播谈话、大型活动交叉直播、报刊新闻纵览滚动直播、台际活动等等花样翻新的多种手段的观察与分  相似文献   

6.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4,(12):66-67
广播中的新闻现场直播,是广播工作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与新闻事件同步,边看边说边采访,直接播出的一种报道形式。这个定义是广播工作者早已明确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广播界经常面对特别重大十分复杂的新闻事件做现场直播,造成直播规模大,直播时间长。这样,就出现了直播前演播室铺垫侃谈、直播中访问现场外人士的录音、与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王泉 《声屏世界》2006,(12):49-50
广播热线直播节目以其实效性、现场性的“共时空效应”的显著特点赢得了听众的喜爱。从热线直播的特点和运作效果来看,热线直播有如下一些优势:1.热线直播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嫁接,将传播合一。广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电话是一种个人通讯的人际传播手段,两者有着各自的用途。热线直播却将电话和广播的两种作用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一是使广播传播信息快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限度;二是使广播节目更加生动活泼;三是使广播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这种方式在保留大众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同时,融进人…  相似文献   

8.
广播移动直播是近年来广播直播节目的进一步拓展,其应用极为广泛。在广播移动直播中通常会遇到文稿撰写、组织形式、主持人状态、直播车技术准备等若干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加以论述,为广播移动直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学  阮怡 《东南传播》2016,(12):33-34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福建新闻广播积极探索,在台风直播中创新方法手段,开展融媒体直播,切实提高广播媒体在台风等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本文探讨的是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广播如何向新媒体取长补短,通过把握新闻的时效和新媒体语境下的表达方式,提高广播人的新媒体素养,探索建立广播的融媒体报道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郎立壮 《中国广播》2014,(12):79-80
广播直播体育赛事要有自己的特色。广播直播方案应适当"留白",为主持人现场发挥留下余地。导播已经成为当代广播的重要角色,直播中导播须担当"大任",成为直播总指挥。广播的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使其与新媒体有天生的"缘分",广播的直播应充分融合新媒体,实现多点传播。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媒介。特别是在人们行车的过程中,广播直播节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入互动话题讨论越来越受到广播直播节目的喜欢,但是在互动话题的选择上也要加强,避免出现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情况。针对社会群体对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的关注性程度提高,及其在广播直播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在节目形式丰富、节目针对性和凝聚度提升、加强和听众互动上的功能角度出发,对广播直播节目互动话题选择的目的性、原则和切入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为广播直播节目主持人互动话题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升广播直播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珠江电台在中国最早开通了热线直播节目,它标志着中国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到即时互动传播时代。随之.全国各家广播媒体纷纷开通热线直播节目,热线直播方便操作.即时沟通.参与和互动交流的优势,促成了中国广播形态的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苑随想     
陈青 《中国广播》2002,(10):52-53
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改革的深入的发展,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也在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悄然变化着。面对这种嬗变,笔者有所感悟,现就新闻节目的“播”与“说”、直播与录播、听音乐与“看音乐”等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形式多样的直播节目已经成为广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而主持人已经成为直播节目风格和节目影响力最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广播评论的内涵也正逐渐地被溶解渗透到主持人节目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隐性评论的巨大作用,从而掌握引导公众舆论的主动权。新闻评论被认为是媒体的旗帜,是代表媒体看法,引导公众舆论最重要的新闻手段。实际上,广播主持人的隐性评论同样是通过电子手段,通过媒体发布的,  相似文献   

15.
李新建  郭璇 《中国广播》2011,(9):2-F0002
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大运全国广播联盟”,组织20家成员台100多名记者,整合采编资源,共享报道平台,共发出文字消息261篇、录音报道293条、评论163篇。深圳广播电台等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全程转播了中央电台开闭幕式直播信号。《大运联盟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中国广播网和中国时刻网进行视频直播与点播。延展了宣传平台,为中国广播联盟大运会报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继去年中部六省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成功地联合直播全国“两会”之后,今年(三月四日到十六日)六省广播人再次聚集北京梅地亚搭建联合直播室对今年的全国“两会”进行联合直播。通过两次大型联合直播创新了广播联合直播模式,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也为一批新闻节目主持人提供了锻炼发展的新空间。通过这样的历练,参与这次大型直播活动的同仁普遍认为:广播呼唤着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这样的主持人是从记者编辑队伍中走出来的,他们能够在新闻直播节目中充分展示多面才能。结合中部六省广播电台两次直播全国两会的情况,我来谈谈对广播呼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广播的移动直播,贵在移动,强在直播。以往广播的直播,通常都是把直播车开到现场,对某个事件或活动定点进行直播。而移动直播则将车载调频发射机随同车队一起活动,进行同步播出,具有机动灵活、定向性强、宣传效果好等特点,成为凸显广播主流媒体地位的有力武器和展示广播优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直播与录播在广播中究竟应该各自占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其实,在广播史上,直播并非是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播音形式。在有广播之初,直播也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广播技术与设备的发展,一种对广播的更准确、更清晰、更完美的要求也随之产生并日渐强烈,于是,录播迅速地迈过了直播阶段,在广播的普及之时就取代了直播而最终成为广播的最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前后的几年间,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带动了整个广播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就广播而言,正在进行着一场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革命。网络媒体及网上音频业务的快速发展,要求全面利用广播资源,开展广播与网络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丰富内容,创立品牌,办出特色;大力开展基于宽带互联网的音频业务。在把广播从有线到无线、从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系统地回顾和小结了上海东方电台改革与成长的历程与经验:当广播热刚开始升温,就对广播新模式进行梳理与反思;在追求深刻与厚重问题上,明确并较好地驾驭广播快而广的独特优势;面对广播新模式的膨胀,及时压缩热线节目,使节目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化;提出“直播节目录播化,录播节目直播化”口号,使直播节目具备录播节目的精细、完整、从容等特点,使录播节目具备直播节目亲切、自然、生动等特色;在东广节目的三个支柱─—信息性、服务性、参与性中,更强调发挥服务性这一广播独备的功能;不断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以振奋刺激广播;着力物色、培养和包装节目主持人;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节目质量评估系统,加强对直播节目的考核与监控;同步进行体制与机制改革,以保持广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