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3.
白东凯 《大观周刊》2012,(28):45-45
在油画语言的研究领域中,笔触一直是艺术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通过对各个时期的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笔触的演变发展历程的研究说明笔触的在油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于创作过程中笔触的实践论证了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在油画笔触运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宝富 《新闻界》2007,(6):84-85
本文通过对电影文本《云水谣》影像符码的局部解读,分析电影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独特而深刻的意义播撒.  相似文献   

5.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流徙的影像     
相信很多影迷对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都能说上几句,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一区别的了解是鉴别影迷身份的一项聊胜于无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从文字到影像——谈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界定风格每一回制片给我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本小说是什么风格?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制片方想在我的剧本中看到的是什么风格?风格,是一部影视作品特定的表达方式。它与素材的内容无关。风格尽管与题材有关,却并不由题材决定。故事情节,主题和剧中人物也不能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道说什么是不够的,必须先知道怎么说。”换成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讲述什么并不重要,怎么讲述才重要。风格是一种基本笔法。它是一种总体感受,是我们对即将改编的作品的定位。一旦决定,素材的改变、增删,人物的增加,故事情…  相似文献   

8.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10.
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立萌 《视听》2018,(11):79-80
本文通过对费穆导演的电影作品与理论研究进行剖析,试图总结出其在中国影像本体现代性探索上得到的宝贵经验与遗产。费穆是中国最早强调电影与戏剧分离的导演之一,先锋性的旁白与独创性的"空气说"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费穆的电影美学进行探究,对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手机电影:数字时代新的影像传播形式100多年前,胶片电影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机械发明和进步而诞生,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手机电影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媒介的产物而逐渐进入了媒介,成为3G时代新的移动媒体播放终端上新的影像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时间”的主导性开始逐步显现。对此,媒介环境学派从技术物质性出发,提出媒介技术造成了对当下的执着和时间视野的塌陷,推动了时间延续性的毁灭与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机械钟表的发明产生了可被切分与割裂的抽象时间,并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型变出曝光时间、点状时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新型时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媒介信息的因果链接被切断,社会同步性韵律被打破,受众的公共性反思与社会行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如此,由媒介技术所驱动的时间加速则形成了阅听者去空间化的、去历史性的、去时间化的现实体验,造成了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与异化。回溯与剖析历史脉络中时间形态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于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媒介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电影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又明确地反对电影的美学主张,以强烈的实验性为特征发展成为电影艺术中的瑰丽奇葩.电影技术发展、媒介更新和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扩充了实验电影的内涵与外延,整合了其他门类艺术的差异而发展成为新媒体实验影像.新媒体实验影像以实验电影为源头,秉承了实验电影的实验性品格,发展成了今天的集实验性、综合性、当代性、多元性于一体,融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和环境美学于一炉的多媒介综合艺术,其中实验性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繁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和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发展,电影栏目也由原先差别分明的赏析类和资讯类栏目逐渐糅合,变为多个种类的混合体。互动化、娱乐化、平民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草根内容生产模式、网络互动等新时代因素也为电影栏目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刘璐 《视听界》2014,(3):94-95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更加轻松的创作体验。Vray渲染器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Vray是一款集合Raytracing(光线跟踪)和Global Illumination(全局照明)两种算法的渲染器。Vray渲染器无论在渲染效果上,还是相同质量画面的渲染时间上,都优越于大部分主流渲染器,并且支持包含高动态范围图像(HDRI)的渲染方式。高动态范围是针对我们平时使用的一般图片的动态范围来说的。  相似文献   

19.
王尧妤 《视听》2022,(4):52-54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趋势愈加显著,屏幕作为元媒介的属性与功用日益凸显,在现代化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公共屏幕以社区为辐射范围,以电视大屏为呈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社区居民传播信息、提供智慧服务.社区大屏的发展,丰富了居民收看影像的场景,通过仪式构建培养了居民的集体记忆,激发了居民的身份认同、自...  相似文献   

20.
广告影像思想的单一性,以及媒介伦理失范等成为广告影像批评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广告影像特性和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着手分析,试图找到影响广告影像特殊表现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