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杂志《厉害女士》一文激起的争议,从新闻伦理和操作流程,都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至少有一点却不应该有争议:袁厉害收养弃婴的真相只能有一个。先从《厉害女士》这篇稿件本身来说,我认为是不合格的。在客观证据缺失的情况下,该稿件对所谓"袁厉害真相"的阐述,只能通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2013,(3):55
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县袁厉害的私人儿童收养场所突发大火,6名孤儿和袁厉害的一个儿子在火灾中丧生。这场悲剧让在当地有"爱心妈妈"之称的袁厉害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2013年2月号《人物》杂志刊登报道《厉害女士》,描述了一个与之前很多报道大相径庭的袁厉害的形象。报道说,袁厉害将收养的孩子划分等级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今年一月四日播发的《城乡全力以赴夺取今年农业丰收》一稿,是我們对改进綜合报道的一次尝試。这里写的是集体采写这篇稿子的經过,中間也談到我对改进新闻写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杨江 《新闻记者》2013,(3):55-57
《人物》杂志对河南"爱心妈妈"袁厉害的报道《厉害女士》一文可探讨的地方实在很多,比如记者暗访的行为规范、实习生采访的素材如何处置、人物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要求区别等等,在这里,笔者想谈谈立场预设的问题。在兰考大火发生后,笔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5天的调查采访后,先后写下了调查报道《多面袁厉害》,以及记者手记《兰考大火中的各种声音》等。而细读《厉害女士》一  相似文献   

5.
《商界》杂志于1994年创刊,隶属于重庆文资公司,以普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发行面最广、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本文以2012年《商界》杂志"人物"专栏中的"商界明星""、炫商人""、环球人物"三大板块28篇报道为例,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和模式。热点事件构筑传奇故事财经人物报道是以经济活动中卓有  相似文献   

6.
看报的启示     
去年六月份,我无意中得到一张河南农民报.其中《大家都来珍惜土地》专栏对我启示很大。我想,我乡有不少开荒造田的典型事例,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呢!现在不妨采写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往上投投看。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听说本乡沟杨村建新房烧砖没毁一分田、而且又开垦了不少良田一事,就骑车去采访。采访归来,连夜写了《建房烧砖不毁田,开垦荒丘造良田》一稿,送到县广播站,当天就播了。这篇稿子的采用,对我鼓励很大,我又连续写了《门刘村平荒造田》一稿寄往河南农民报.不久,便刊登了.看了一张报纸,收获竟如此之大,是我料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我就注重看报,从报  相似文献   

7.
我同何卓新、余辉音共同采写的《首都人民喜谈“没想到”》(刊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北京日报》)一稿,被新华社评为一九八二年度得奖好稿。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过程,我从合作的老记者和修改稿子的领导、编辑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特别是在选择报道角度、运用典型材料、认真锤炼语言几个方面,更是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8.
自从辽宁日报三月十二日刊登了《工人阶級的好女儿——韓秀芬》一稿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轉載和轉播了这篇稿子),在辽宁省的广大职工以及各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特別是工矿企业的工人,都为韓秀芬的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事迹所感动,紛紛表示要向她学习,韓秀芬式的工人也相继出現。《工人阶級的好女儿——韓秀芬》这篇通訊,是辽宁日报的記者和通訊員合写的,我参与了这篇稿件的采写。这里,我談談采写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我连续两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杂志,经过反复学习贵刊有关新闻写作的文章,提高了写作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我写给省、地级报社、电台的稿子,被采用了五十六篇.今年一月十六日,我参加了石家庄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在这以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TIMEUSA、NEWSWEEK等新闻时政类杂志都以曼德拉的黑白肖像作为杂志封面,刊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来评述这位政治人物。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宽恕"系列的8篇深度报道和《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圣人与现实,宽容与代价"系列的6篇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主题、性质、报道方式、叙事风格和组合逻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亮点和劣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治人物封面报道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尚忠 《今传媒》2007,(4):63-63
题中的"反面报道"是指"正面报道"以外的报道,所以写这篇辨"反面报道"不算业务成绩的稿子,是因为2006年10月30日《扬子晚报》刊载稿中披露:安徽省人事厅下文规定,每年在中央主要媒体刊播宣传安徽的"正面报道"(稿件)少于3篇的记者编辑,将无法获评高级职称.此举引来无数质疑.  相似文献   

12.
李红军 《新闻爱好者》2011,(20):157-158
2011年4月15日,《大河报》以5个版的篇幅强势推出科技人物报道《中国矮败小麦之父》。随后,河南日报在头版进行转载,河南电视台根据《大河报》的报道做了一期专题。写人物,以这样的规模去做,尤其是被《河南日报》转载,在《大河报》还是首次。而这样的人物写作,也具有开创意义。稿子刊发后,好评如潮,许多读者致电本报,称是难得的一篇好文章。这说明,《大河报》这样的人物报道形式得到了社会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5日,我在陕西日报《学习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三陪”也堪忧》的评论稿。但没想到这篇稿子,不仅荣获94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还被中宣部新闻局办的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舆论动向》摘要转载。这篇千把字的小稿子,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稿抓住了当前在各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下级对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陪会、陪吃、陪玩这个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稿子。这是由于在《机电日报》和《半月谈》杂志上看到的两则消息触动了我。一则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朱庄矿矿长苏德鑫,成年累月不断有人前往他们单位检查参观,他既要接待、汇报,又得陪吃陪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次,这使他见酒就发抖。万般无奈,只好在酒杯上做文章,出钱请人将酒杯钻了一个小洞。一则是安徽某乡政府为了从应酬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本文以“袁厉害事件”为背景,选取《人物》杂志和新华社为代表,对其在此事件中的报道进行分析。透过此次事件.来了解当前中国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态.以期中国新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写出一篇主题深刻、有影响的报道,除了深入细致地采访,具有洞察事物的慧眼,驾驭文字的能力外,还必须选好报道角度。这里,就谈谈自己采写《家长要带头破除嫁女索彩礼的旧风俗》一稿的写作过程。去年,《新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嫁女索高价逼人何太甚》的读看来信和评论员文章,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目前社会上嫁女索高价的歪风大刮,时临春节。党报这时在显著位置刊登这篇报道,无疑是发了一个信号,稍有一些报道意识的通讯员,便会很快行动起来。在大量的稿件涌向编辑部的情况下,如果我再写一个比报上更典型的事例,恐怕一时难以找  相似文献   

16.
陈超 《新闻窗》2016,(4):23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刊发了一篇名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的深度报道。因为文稿中"加价售往18个省市"、"售出的疫苗数量可能已无法精确统计"、"‘这是在杀人’"等表述备受关注。后经多个微信、微博二次加工,类似《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专家:或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17.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18.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人物报道在报纸上逐渐“活”起来了。在人物通讯、人物新闻等报道形式中,已确立了争议式先进人物应有的位置。这些争议式人物富有立体感,人情味浓,这种报道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成果。什么是争议式人物报道呢?从报纸上发表的诸多作品来看,我认为,记者在报道争议式人物时,必须客观地公正地原原本本地提供全面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去思考。1989年2月21日《光明日报》一版发表了《狮子、绵羊和实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地区,都是有点名气的人物。只要报上几天不见他的稿子,便有人问:“小周咋啦?”是啊,满打满算,从事通讯工作不到3年时间,先后就有数百篇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30多家报刊采用,难怪如此引人关注了。他是怎样迷上新闻工作的呢—— 半路出家“爬格子” 1990年8月。当了8年中学教师的周育伦进了县委宣传部。新的工作岗位,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 开始,他不知道新闻稿怎么写,一咬牙,就按记叙文的路子,把自己了解到的新人新事写成3篇稿子,寄给了县广播站和《安康日报》,结果全被采用了。从此,他迷上了通讯报道工作,先后订购了《新闻报道形式大全》、《新闻知识》等专业理论书刊,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报社记者来了,再忙他也要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