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婧 《大观周刊》2011,(52):11-11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社会为本,探索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也认为语言的选择能够产生意义。本文从《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中各取一例,以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太元功能为工具,来分析潜藏在话语下的中关双方的不同文化结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婷  王琳 《传媒》2022,(22):94-96
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及其安全研究的前置问题。互联网作为横亘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中介物,具备意识形态功能,但并不能成为意识形态本身,而是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话语空间的“场域”存在。网络时代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澄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解放”的根本指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来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引领人们走出包括技术奴役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奴役,重拾自我、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3.
成方舟 《青年记者》2012,(26):28-29
叙事话语是电视新闻故事内容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①而意识形态依据基本认知信仰来界定,这种基本认知信仰形成了群体成员间共有的社会表征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种族和性别上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与叙事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了话语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话语的设置、表述与对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话语是新闻话语者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叙述与建构新闻事实的工具。新闻话语功能的实现起始于话语的设置,因为新闻话语的设置规定了新闻表述的内容框架和意识形态框架并支配着表述的倾向。不同地域与国家的新闻媒体由于所持的立场、观念、态度不同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设置的新闻话语就可能会出现分歧,其表述的具象新闻事实就会产生差异,这必然会导致话语对抗。因此,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我国就非常有必要去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和民族文化发展战略,以把握属于自己国家的话语权、确立自己的国际话语地位而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延安《解放日报》着力建构符合革命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交织于民族主义和妇女主义含义之中,并逐步摆脱传统贤妻良母形象变身为革命的新女性,处于阶级话语的框定之中。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整体上的解放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有力放大,实现了在一个男性占据权力中心的社会,弱势女性与强势男性并肩作战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博客不仅作为技术、作为个人网络日志存在,更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这种话语类型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等特点。通过对《纽约时报》网站"LEDE"博客中有关"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分析发现: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介的新闻话语的特点,网民的参与不仅分散了传者设定的话题而且重构了传者所要传达的语义,从而解构了传统媒介传播者话语霸权的地位,改变了传统媒介的话语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由此可以窥见西方新闻博客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这一新闻事件的话语呈现。  相似文献   

7.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以来,经历了拿破仑、马克思、阿尔杜塞、葛兰西等多人的阐释,但在今天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已了有新的含义.它是指社会团体所共享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① 批评语言学家始终专注于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意识形态与语言是相依相伴的,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借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意识形态具有语言性,而语言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重要的着力点.以运动模式解决文风问题具有局限生,从话语的角度出发,新闻文风要回归对话的本质,才可能自然解决.  相似文献   

11.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文字为媒介,通过暴力语言对他人或群体进行身心伤害,虽然它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但它所造成的伤害并不小于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暴力.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批评话语分析通常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通过话语、事件发生过程、社会原因、现实困难进行分析.”①即话语理解者对于话语生成过程的解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分析过程.“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是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社会结构和话语权二者对话语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话语又是如何服务于二者的.”②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工具,进而了解网络语言暴力背后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互动关系和社会操纵过程,以便更好地认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北梦原 《新闻世界》2012,(7):286-287
本文用意识形态分析方法考察群体性事件中话语的结构与内容,分析了不同群体性事件中话语的对立与共享及在事件过程中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生产。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揭示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结构存在于社会的功能,认为它通过一种明确集中的方式再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能够在具体的事件过程中呈现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现实的态度与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付晓晓 《新闻世界》2014,(7):266-269
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07,(10):26-28
党报的话语形态,不只是简单回归到"新闻话语",还要超越于其他报纸如都市报等的"新闻话语"。有人评价卓越之士说:他和谐地融入普通群体之中,又一眼能让人看出其"领袖品质"。这种比方适用于党报,即在所有媒体中担当"主流媒体"的主导角色,占领话语高地,从而引领舆论,给社会以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10):46-60
本文对当下所谓"社会道德滑坡"的基本现象发问:道德滑坡或危机是模糊的主观感知,还是严谨的学术断定?研究把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坐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采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考古学(Discourse Archeology)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探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话语构型(Construction)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行为主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道德"衰落"的表象背后,是道德话语的结构性转型所带来了道德定界的深刻焦虑;宏大的道德问题可以被分解、把握为话语实践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两个具体方向,从而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后续研究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17.
郭军  韩小谦 《编辑之友》2021,(3):52-56,7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上与受众相对疏离、单向通话的话语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全新的时代挑战,推进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转换迫在眉睫.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要求展开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场以生活化议题同构、互动化交流至上、分众化技术制胜与体验优先为特征,涉及传播内容再造、传播方法变换、传播形式重构三个领域的话语传播方式创新转换成为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电视化妆品广告和减肥品广告语篇的语言形式,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Halliday元功能理论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具体从电视广告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翔  魏丰钰  靳雨洁 《新闻界》2022,(12):37-52
中国-欧盟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外交关系之一,探究欧盟媒体中国形象构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两家欧盟媒体EURACTIV和Euronews为研究对象,筛选出9年时间段里167篇代表性文本样本,运用批判话语分析法,揭示这两家欧盟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探究其构建的中国全球治理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建构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从而解析出欧盟媒体“他者化”中国的一套系统的话语机制。欧盟媒体关于中国形象的叙事,本质上不是在解说中国,而是欧盟构建自我的一种需要和体现。中国被形塑为一个挑战欧洲、“颠覆”国际规则、推动另类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其核心的意识形态是“经济霸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义霸权”和“话语霸权”。欧盟媒体借助于分类标签、互文用典、国别化、集体化、异化等一系列手法,将中国“他者化”。无论中国被界定为机遇还是威胁,中国皆为“他者”,用于区别乃至反衬西方对自我的想象和塑造。这种中国形象的构建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历史惯性和“冷战思维”残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韩慧 《新闻爱好者》2010,(11):155-156
文化,是一种由历史积淀下来,由公共社会系统所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互相依存,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话语和思考中,由文化产生的差异和认同是如此根深蒂固。它是人意识形态中的一个深层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运行和人类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框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制约着每一个寄生于当下文化语境中的个体的一切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