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思洁 《新闻世界》2011,(8):308-309
《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2.
兽首拍卖事件引起了中西方媒体大量针锋相对的报道.本文对中西方传媒兽首报道话语中的意识操纵技巧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法国当事人和西方传媒通过"纵容反道德"、"事件奇观化"和利用拍卖规则这一专业知识所"编制的思维程序"这三种技巧,分别完成了从"道德"到"法律"、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从"怒贝"到"讽蔡"三种转换,从而达到了显著的意识操纵效应.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5)
体育奇观是各种社会力量围绕体育明星或事件的符号生产与消费过程。本文以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为例,通过个案研究及文本分析探讨当下体育奇观的生产与消费,从而揭示其传播机制。本文认为体育奇观的建构消费并非单向、线性支配,而是一个复杂的话语博弈过程。由媒体话语、粉丝意见及消费文化的汇聚与碰撞而形成的体育奇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商业化竞争激烈以及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以其真实和虚构的叙事特点构建了电视文化奇观。本文透过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奇观、视听奇观、人物奇观分析了其文化奇观的建构过程,并且对这种文化奇观作出了文化阐释,其虚构性、娱乐性、虚假性、低俗性、颠覆性的特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以2019年光州世界游泳锦标赛"孙杨被拒"事件为切入点,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以"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自我"和"他者"的对立的角度,分析体育舆情事件中中西方民族意识冲突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与西方运动员的文化优越感和集体主义社会的"耻感文化""面子文化"有关联,还与运动员所处的工作场所属性有关系。其次,在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中,孙杨在西方主流项目中获胜,总能够引起西方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体育传统观念造成的奇观。总的来说,孙杨缺少与西方运动员、媒体交流的机会,该事件的发生从积极的方面促进了各组织和个体的调整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体坛周报》进行文本分析,总结了国外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两种叙事模式:1.同质化叙事:民族国家的叙事模式;2.差异化叙事:更加多元和人性化的视角。指出西方媒体擅长将意识形态隐含于叙事中,不仅展现了国家民族形象和媒介奇观,也让我们看到了奥运会多元的、人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气候和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小环境共同造就了体育新闻的消费机制。在西方新闻娱乐化浪潮的推动下,受西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直接影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态势,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形式上的娱乐化表现都非常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趋势已成为主流。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9.
读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三篇报道:《世界八大奇观》、《始皇帝的兵马俑》和《“地下御林军”遍访海外》,印象颇深。它们在写作上各具特点,富于知识和情趣,吸引人反复品味。《世界八大奇观》(新华社1982年1月6日电)的特点是:以背景材料作为新闻的主体部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可读性。它报道了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相似文献   

10.
国内媒体对体育的关注,是和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步伐紧紧相联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最初,媒体出于弘扬民族精神的考虑,也跟着走向了世界。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弱小的中国传媒得到了参与国际报道的机会,领略到体育报道市场的无限风光。在世界级大赛上与强手面对面的接触,使中国媒体看到了自己和西方媒体的差距。差距是压力也是动力,西方媒体激烈竞争的体育报道,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系。正是在这种差距的激发下,中国体育报道不断走向成熟,并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中国电视媒体对大赛的转播,开…  相似文献   

11.
康丽 《青年记者》2010,(12):31-3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式的调查性报道可以理解为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12.
甘恬 《新闻实践》2009,(9):40-40,41,42
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奇观,各地党报从版面的常规突破,到图片的大胆运用,再到标题的浓墨重彩,其报道的多元呈现,演绎了党报新闻理念提升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奇观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所著的《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在德波看来,奇观(或译景观)就是指商品已经占领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脑白金在中国市场长盛不衰,畅销多年,实属保健品市场的一大奇观。本文试图运用居伊·德波的奇观理论,对脑白金的广告奇观和消费奇观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媒介报道的奇观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为代表的电子技术逐渐进入媒介报道领域,传统的媒介报道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陶盼 《新闻世界》2013,(7):54-55
【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王红  马飞 《新闻世界》2010,(5):127-128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它勃兴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查性报道在我国显示了其特有的影响力,成为被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技术的视觉化,媒介呈现方式由"景观化"向"奇观化"转变,本文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论的基础上,以当代电视文化奇观——《我爱记歌词》为个案,论述电视媒介对于奇观的塑造,继而分析其媒介背后的动力根源,最终试图对电视奇观乃至媒介奇观进行辩证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  相似文献   

20.
李立 《新闻界》2015,(3):24-30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受到盖·德堡"奇观"概念和"奇观社会"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但在借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凯尔纳通过理论转化为他的媒体奇观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其理论转化具体表现在理论层次上由宏观理论向中层理论转化、在理论焦点上由形式理论向实质理论转化、在研究取向上由批判研究向诠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