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安全感普遍降低、情绪情感休克麻木、心理行为障碍、精神崩溃和自杀倾向四个方面的问题。应从为灾区儿童搭建安全依恋关系、让他们融入同伴群体、进行艺术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使其能解答儿童的心理困惑、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观察和强化辅导等五个方面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2.
郭春涵 《考试周刊》2012,(79):183-184
灾难对受灾者的身心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幼儿。身心的创伤及时地得到治疗、修复,它关系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创伤的修复更是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对灾后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分析,从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环境,宣泄幼儿的不良情绪,培养幼儿应对灾难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对地震灾后幼儿的心理进行重建,希望修复灾难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创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种灾害频发,由此引发的消极心理反应可能会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消极心理反应的预测及干预问题,已逐渐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课题。文章以心理干预的三个阶段为线索,介绍了消极心理反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批心理援助队伍奔赴灾区第一线,对幸存者、罹难者家属、救援人员等展开心理危机干预,但是,有一个群体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身处灾区、亲历灾难,还要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灾民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这种创伤更容易形成心理阴影。灾区青少年心理恢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情景剧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也被运用到了灾区青少年心理恢复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我国的心理干预工作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构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成为我国政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灾后心理干预机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卫生意识,加强灾难心理卫生问题研究,组建灾后心理干预专业团队,制定灾后心理干预法律。  相似文献   

7.
8.
学生心理问题是国际化的问题。教师在进行班主任工作时会面临很多复杂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这要求班主任须掌握一些简单易用,能在学校环境中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本文结合技工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三个典型心理疏导案例,探讨了森田疗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灾难心理服务对我国灾后心理重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于灾难心理的研究已有开展,但工作不系统,较零散。通过介绍美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以期尽快在我国开展系统的灾难心理研究,对于我国灾后心理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灾后重建中,各高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发挥自身教育、传播媒体和政治实践的作用,将地震这一特殊事件所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持久的政治心理,为灾后重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年.5月12日,这个天昏地暗、给许多人留下深深伤痛的日子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2.
所有考生,在交出最后一份高考试卷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然而,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因为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自然消失了。相反,许多考生,尤其是期望值过高而自以为考得不理想的考生,都会程度不同地产生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考后心理调节,就很难摆脱这些消极情绪的困扰,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对考生进行考后心理疏导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上讲,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的使用是想通过话语实施一种行为,目的是改变灾民的态度。因此,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是一种指令类言语行为。通过实例可以总结出地震灾后心理援助言语行为常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大量的心理专家、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仍然活跃在灾区一线,继续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为了今后一段时期对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救助更科学、更有效.文章拟从体育游戏的角度,分析在灾后校园体育课中运用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救助的可行性,旨在为积极有效地进行灾后心理危机援助提供可行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心理疏导     
《中国职工教育》2010,(8):15-15
心理疏导是心理咨询师对心理疾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对患者阻塞的心理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家园被毁之忧、丧失亲人之痛、震灾惨烈之状.盘踞在每个灾区人民的心头。由此.怎样及时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以及继发性伤害.成为作家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灾难事件虽然会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身心创伤,但也会不同程度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复原力,发展出对抗灾难的勇气和智慧,并让他们获得自身的成长。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能够直接降低PTSD,提升自尊,发展应对技巧和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激发灾后青少年复原力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促进危险因子、压力事件与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因此,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需要强调"优势为本"以及赋权的价值理念,坚持人与环境互动的运作框架,灵活运用多学科的工作方法,实施在地化和文化敏感性的心理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5·12”特大震灾之后.孩子们又能及时回到课堂,欣慰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复课后的学生最应该学习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今儿童的多动行为,适应当前新的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恰当的心理疏导来平衡孩子的行为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探讨灾后心理援助的伦理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援助过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主要存在的伦理议题是援助工作者和援助对象权利不对等的矛盾、心理援助形式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矛盾、心理援助信息的公开性与保密性的矛盾、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胜任力和持续学习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如加强伦理培训与监管、提高心理援助者工作胜任力、加强灾后长期心理援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