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道”和“德”对人类生存的三重性——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以厦人的主体性道德修养的指导作用,同时探讨了它对现代人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由于受宗教文化、民族审美习惯等因素影响,大抵作着同样的“团圆梦”,这就使那些能突破团圆俗套的作品显得尤其可贵。本文从创作动机、人物设计、结局安排三个方面深入考察了悲剧性历史小说的道德文化内蕴,探究了历史小说悲剧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老子关爱人类,崇尚自然,老子确立人道自然至高无上的本然地位,大道自然包容万物惠及人类,人类自身的基础与社会构成从本质来看都是自然的,自然与人类各有不同的操守,前者有无限包容的操守,后者必须具有随顺自然的操守,老子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随顺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支配自然、违背自然和破坏自然,因此人要严守自己的自然本分与自然操守。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老子养生理论的根基和宗旨在“体道”,养生的理论原则是随化自然,少私寡欲,守静致虚,谦德积善。老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思想中和在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探析和挖掘老子养生理论中精华部分在现代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旨在以养生理论为视角提供一种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老子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是对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道德体系的重构。在对传统道德境界扬弃和超越的道路上,老子积极探索道德存在的法则、维护道德的纯洁性;积极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老子的道德境界是对宇宙人生的贯通,体现出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反映出适度、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老子的道德境界思想意韵深厚,充盈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老子哲学评价中存在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指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方法论上必须明确:其阶级归属具有极大的边际性质;其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意象化特征;其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传统。对此,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老子哲学的研究,从而揭示出:老子自然哲学的主张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为无为”的生态智慧;老子政治哲学的实质并非阴谋诈术,而是“知不知”的政治艺术;老子伦理哲学的主旨并非怯弱的无欲,而是“欲不欲”的道德精神。说明老子哲学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芦诲涵 《考试周刊》2012,(34):26-27
以和谐为主题的老子道德思想,对当前如何进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自然无为、慈爱万物、柔弱不争和诚信不欺四个方面论述了老子道德思想的内涵,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三个方面论述了老子道德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试析老子养生思想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养生思想是中国养生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迄今为止,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从多角度对老子的养生思想进行分析,已求准确定位老子养生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王海瑭先生的《老子道德精神透视》一书,以老子的五千言为本为基准,以老子所处的时代为对照,通过体“道”、树“德”、建“治”三位的建设,从而求得合“和”一体的宇宙人类终极关怀。是一种较新、较客观公正的对老学的阐释和评价。由此出发,有关对老子的所有误读都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道”,“孔德”、“常德”,玄德”,是老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朴”、“婴儿”,是老子的最高道德理想;“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无知”、“无欲”、“无争”,“知足”、“守柔”、“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的逻辑与历史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它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人性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社会历史性的统一,表明道德既有理论的逻辑形式又有现实的历史形式。道德空逻辑深植于社会历史中,具体的社会道德渐近地实现着道德逻辑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5.
翟永宝 《考试周刊》2009,(11):172-17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和任务。历史教师应通过课堂构建,培养学生的行为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正确估量了道德的社会效用,告诫全党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是从源头上防止政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同时,提醒人们防止出现“道德政治化”,“道德经济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哲学以“善如何可能”为其题中之义,从终极的层面看,道德所指向的善,总是落实于人自身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善如何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存在的完善何以可能。人的存在本身包含多重面向,从外在行为,到内在的德性,从主体间的交往,到自我的实现,从普遍的社会秩序,到广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完善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出发点,道德所指出的善在个体之维表现为通过潜能的多方面实现而“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走向真实具体的存在,在社会之维则表现为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必要的历史前提,并使社会本身达到健全的形态,作为存在的两重面向,二者本质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李琳琳 《文教资料》2012,(33):86-88
文学中的历史与道德问题,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论题,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矛盾与张力。对二者的不同倾向,既影响着作者的创作,也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评价。本文将就这一现象在中国近代乡土小说中的表现加以探讨.以求提供一种研究乡土小说的新的方式和角度。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是立足全球,从战略高度透视教育本质,审时度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时代号召,充盈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内蕴:兴国立人,德育为先的目标定位;追求梦想,修身为基的过程努力;真才实学,事业为本的内家功夫。  相似文献   

20.
荀子以人性问题入手,解诸子之“蔽”,批判总结社会生活,巧妙地将“求无度量分界”的人性欲望纳入他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完成了先秦伦理道德生活的理论批判工作,并指导当时的道德生活体系的新发展方向。章就其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评述,为新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