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5,(5):4-5
有一句话说出来也许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但经反复斟酌我还是不能不说:就是如果一个教师习惯于使用挖苦讽刺的语言对待学生,那么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今后是否还这样说的问题,而是一个他是否应该继续留在教师岗位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6,(2):4-5
世界上什么人都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而颠倒黑自,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师胡说八道的现泵,我还没有遇到——即便有,也是极个别,不至于恐怖。这便使得永远也学不会圆熟的我,可以由着自己的迂阔和耿直,摈除杂念,一意孤行——只要书教得好、班管得好,只要赢得了学生和家长,就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就可以——“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做人!”对于我而言,这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4,(1):2-3
上小学,就是在父亲任教的学校上的,每天清晨,随父亲走进学校大门,一声声的“叶老师好”扑面而来;每逢过年,总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来访,父亲和他们的融融交谈让人觉得格外温馨,那时我就觉得当老师真好,长大了我也当老师。这大概就是我与教育最早的相遇。——《行走于天地之间》中国教育历史传统有“引进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4,(4):2-3
尽管我们天天在喊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又有多少人从内心深处相信素质教育?我们天天教导学生要热爱读书,我们自己真正热爱读书吗?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是否从求雨的故事中悟出了更多……——《求雨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7,(8):4-5
过去.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部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每一次谈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教师进行家访或和家长的每一次联络也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永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04,(10):2-3
更可悲的是,这种让无数教师费力劳神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或者没有思考只会服从,或者暂时“听话”的孩子。其结果就是,学生压根就没有形成“规则”意识,离开学校,离开监督和检查,一切曾经的“好表现”顷刻间“烟消云散”,有的甚至以逃避检查、说谎、作假为荣。《遵守纪律究竟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07,(6):4-5
当代的教育家可能会与过去形象不一样,但是骨子里的核心精神是一样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应该流淌在今天教育家的血管中。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4,(8):2-3
我用了爱因斯坦那句话: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不知道前人在哪些方面提出过哪些理论,却吹说是我创新的,结果可能人家早就搞过了,而且是不搞了的东西。要知道前人搞过什么,你在他的基础上怎么去发展,这叫创新。《中国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吕型伟》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6,(1):4-5
决定孩子将来的,首先是家庭。当然,你也可以举出盲父母“培养出”优秀子弟的例子来反驳我。但你不要忘记,物以稀为贵,之所以盲之家的才俊可以名噪一时,恰是因为那样的情况太少啊。书香门第出学——谁会为此而惊讶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7,(9):4-5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风靡哈佛的"幸福课"》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风靡哈佛的"幸福课"》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04,(6):2-3
杨福家说,大学要有“大爱”。“大爱”就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有了大爱,就能请得来、留得住大师。”“而要把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不只需要技术训练,更需要爱。”杨福家教授的观点令人动容。《大学之大在于“大爱”》书院大致指定几类书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5,(9):4-5
难怪有人作联如此戏谑我们的大学生:无错不成,病句错句破残句,句句不堪入目;有读方为篇‘,别字错字自造字,字字触目惊心。横批:大学生“爬格子”。难怪有人如此冷嘲我们的研究生:人像研究生,像中学生,字像小学生。话刻薄,因为事实如此;言尖锐,因为景况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5,(1):2-3
由此我想到,美好人性的塑造,需要的不是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4,(12):2-3
一个人的心灵中都存在着多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着的力量,甚至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它们相互斗争,时常冒出来与自我相抗衡,以致自我、意志常常犹豫不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4,(9):2-3
今天的“孤独的鲁迅”似乎意味着那样的境界和心灵正在失去景仰和崇敬,意味着人们纷纷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当鲁迅的孤独不再来自他本身的超世拔俗,而来自外部的时代性的精神平庸和畸态;当鲁迅不复以他筋骨嶙然的思想刺醒和刺痛现实,相反却只遭到眼神空洞、脸上挂着痴笑的人们无动于衷的漠视,这情形的的确确是极其“可悲与可怕”的! 《孤独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05,(6):4-5
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都有崇尚科学、无神论的教育,但相比网络、图书那些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的这些教育太空泛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社会和学校不写上科学,网站和图书就会写上星相、运程这些现代迷信。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4,(11):2-3
我常常在作这样一个比喻:班级就如同是班主任手中放飞的风筝,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理想和信念就是风筝的造型和色彩,班主任的爱心和责任心就是手中那根放飞的风筝线,而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智慧就是放飞风筝的技巧。《寻找校园特别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夫妻双方切勿当着孩子的面争执的文章。文章说,为了避免争执,在向对方提出批评时。应坚持“我”的说法。例如说“我感到生气”而不说“你这么顽固”。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指责。在这样做的时候,尽量说具体一些,如:“你忘了洗衣服,我好气!”而不说:“你真健忘!”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06,(8):4-5
当时的很多人,还满足于通过教科研实验彰显宏大的主题、突出泛政治化的空洞目标,而张校长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对孩子进行日常行为习惯、人生细节的锻造和锤炼上,投向了“全人”的教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