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同时,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人文关怀要求肯定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与生活条件,提倡人类的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等。这正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符,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基础音乐课堂,论述如何用人文关怀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2.
59.什么是判断?判断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对人和事物有所断定,或者断定某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某个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或者断定某个人不是什么样的人,某个事物不具有什么样的属性,这就是判断。判断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基本形式。表示肯定的判断是肯定判断,表示否定的判断是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3.
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基本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人的基本发展是人的现实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现阶段,应该在人的基本发展基础上,肯定个性、坚持个性、彰显个性、保护个性,促进人的个性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入党动机是一个人要求入党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目的,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内因",这种内因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入党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入党过程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种坚信共产主义信念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  相似文献   

5.
吴丽清 《考试周刊》2014,(17):175-175
<正>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规律,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不难看出,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即重视、敬重。肯定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和重视。尊重是各民族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伦  相似文献   

6.
<正>正义与关怀均是当今时代教师道德的重要要求,是教师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正义的出发点及终极目标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的发展。正义作为教师道德的重要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和秩序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自由与学生自由密切相关,具有自由品质的教师才会肯定、倡扬和鼓励学生的自由学习。在教育领域,平等也是衡量教育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所有学生均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  相似文献   

7.
杭州卷     
<正>【中考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被人肯定。”“赏识”就是肯定一个人最充分、最具体的体现。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赏识”是春风,能化解封冻的心灵;“赏识”是春雨。能滋润干涸的心底;“赏识”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0.
德性论与规范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着人本身的丧失。  相似文献   

11.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致命缺陷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其进行完善的不同进路。与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相比,我国的理论体系具有“平面解释性”特点。这一固有的属性决定了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功能性缺陷,而其中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形式与实质的平面融合”所带来的人权保障隐患。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走出沉默挤入话语圈的努力,其实就是退居边缘选择写作。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和对知识分子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杂文随笔创作中,他的杂文随笔是知识分子话语的表达,他在表达时实施的策略是发现“有趣”。  相似文献   

13.
Instructional Science - The aim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student teachers’ confirmation bias. Confirmation bias refers to the...  相似文献   

14.
亨普尔验证悖论,又叫乌鸦悖论,是同时运用逻辑演算和尼柯德标准产生的。它涉及逻辑等值、实质蕴含、尼柯德标准等多种因素。此前消除悖论的方式是否定其中一个因素。实际上,亨普尔悖论是逻辑规则与尼柯德标准之间的表面不一致。尼柯德标准并不是一个逻辑标准,而是科学家在检验经验假说时采用的实践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将假说验证的逻辑规则与科学假说的实践验证区分开来。这样,实质蕴含、逻辑等值、尼柯德标准在假说检验的逻辑中都可以保留,而在逻辑上并没有悖论。  相似文献   

15.
犯罪构成是认定行为成立犯罪的唯一标准,而行为成立犯罪的同时,也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过程。我国耦合式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着价值上忽视对权利的保障,结构上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脱节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在价值上将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社会保护机能与权利保障机能相统一,在结构上将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相整合,形成新型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罪名拟定必须坚持概括原则、文本原则、协调原则、准确原则。概括原则是指罪名应当简约、精炼。文本原则是指拟定罪名应当尽量使用罪状中的表述词汇。协调原则要求罪名之间应当协调一致,相似、相近罪名应当呈现出规律性。准确原则是指罪名应当反映罪名的本质特征,不能出现罪名的外延大于或者小于罪状的情形,更不能产生歧义。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涉及的争议罪名,运用如上四个原则拟定,会得出恰当结论。  相似文献   

17.
旧证据问题是贝叶斯确证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对旧证据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消解方案,成为贝叶斯确证理论之合理性和可行性辩护的重要环节。自问题提出以来,多种消解方案从不同视角对旧证据问题进行阐述分析,逐渐形成两大类消解方向:一类是以伽伯的学习策略为代表的动态消解方案,另一类是以豪森的反事实策略为代表的静态消解方案。前者并未对旧证据问题的问题实质作正面回应,而静态消解方案有着诸多优势,为揭示旧证据问题的实质和原因,以及为彻底消解旧证据问题提供诸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李贽一直被认为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叛逆者,是反对儒家、孔子的。本文针对传统观念对李贽看法所存在的局限和盲点,通过对李贽著作的深入研读和他生活经历的了解,收集可靠的言论证据、重新分析李贽的信仰,认清李贽对道学进行激烈批判的实质以证实李贽并非真正反对孔子,他反对的是借孔子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假道学,实质上是为给孔子正名,还孔子一个平民凡人的面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student teachers in a 2-year graduate program used inquiry to examine the day-to-day issues that arose in their student teaching placements. Through systematic questioning, collection of data and controlled experimenting with solutions, student teachers learned to apply the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y were learning in education classes to their individual student teaching situation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process was collaboration with colleagues for clarifying their questions an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ey collected.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student teachers learned to help one another so that their teaching was focused and successful in many different ways. Confirmation of this success was noted in the supervisor evaluations and observation notes for each student teacher. Student teachers did learn to make inquiry a habit of mind, thereby initiating a long-term commitment to professional self-study.  相似文献   

20.
Learning to ‘become doctor’ requires PhD candidates to undertake progressive public displays – material and social – of knowledge. Knowledge in doctoral pedagogy is primarily realised textually, with speaking and writing remaining as the primary assessment rubrics of progress and of the qualification. Participating textually begins, in a public sense, with the Confirmation of Candidature presentation/paper and culminates in a Viva Voce/dissertation. Drawing on linguistic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this paper uses practice-based perspectives to examine a doctoral candidate practising to present knowledge publicly in a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re. The paper focuses on sociomaterial shifts in the trial run and final delivery of the two presentations examining how the candidate is initiated into new actions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nges. Findings reveal how the candidate engages with collec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practice of presenting knowledge provided by feedback from her doctoral ‘friends’. Learning a practice through practis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ipating as learning and learning as participating.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in a time of change for doctoral pedagogy, when honing a practice collectively is argued to be advantageous in a localised setting that recognises and fosters the benefits of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