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I Forget     
Tom: Hey, Mike. Three girls get on a bus; two boys get on it, too. Then a girl gets off, three boys get on; a girl gets on, two boys get off; four girls get on,  相似文献   

2.
先来看这样一道试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分)许多考生这样答题: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相似文献   

3.
4.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注释方法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根。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注释,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大意的必备工具,也是辅助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参考。编制此类注释,需遵循准确性、适宜性、简明性、整体性等原则,明确区分应加注和不宜加注的各类情况,并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注释语,使之更科学、更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古诗文注释的工具性作用,让注释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6.
《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注释竞相采用后人的研究成果,但错误严重。且忽视学术规范,内容粗浅。因此作品选教材不仅应采用权威古注,还应采用其原文夹注这种形式。对文学经典及其权威旧注满怀"温情与敬意",应是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注释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8.
<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The Elephant     
Lily goes to the zoo. Mum:Lily,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Lily:The elephant. Mum:Why?  相似文献   

10.
Lazy     
Joy’s homework is a composition. The title is Lazy. Next morning, he hands in the composition.Miss Chen: Let me see. Oh. The first page is blank.  相似文献   

11.
课文的标点和注解不合情理,就会给学生的正确理解增加难度。本文根据文意提出个人的看法,以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唐诗三百首》注释存在的六个问题,亟待通过讨论,得到解决,以利阅读。  相似文献   

13.
孙林 《甘肃教育》2003,(9):25-25
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第四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部分正文下注释(42)对“而”的注释为:而,通“耐”,能。杨树达《词诠》对“而”的解释有一条是:(三)助动词,假作“能”字用。……按《庄子·逍遥游》篇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亦假“而”为“能”,作名词用。看来,杨先生是认为“而”通“能”的。《文言虚词通释》对“而”的解释中最后一个义项是:[附]名词,能力,才能。是“能”的同音假借。举的例子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而且在上一个义项后加有按语:“而”和“能”古音同属“之”韵,“而…  相似文献   

14.
通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注释竞相采用后人的研究成果,但错误严重。且忽视学术规范,内容粗浅。因此作品选教材不仅应采用权威古注,还应采用其原文夹注这种形式。对文学经典及其权威旧注满怀"温情与敬意",应是古代文学作品选教材注释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新版高中语课本中的言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其中也不无可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能通过参照前人的古注、严格区分语义注释和意注释等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实验和访谈的方式,探究了四种不同位置的超媒体注释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超媒体环境中阅读英语文本及其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研究数据表明:与无注释文本相比,具有超媒体注释的文本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其词汇习得效果;四种不同位置的注释中,紧随被注释词之后的注释,能呈现出最好的阅读理解和词汇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文中针对徐中玉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六次印刷的版本,指出该书断句标点疏漏和部分注释的纰缪,并加以商榷,以期日后修订,更显其体大思精之特色.  相似文献   

19.
郭力众 《福建教育》2007,(7):125-125
一能享古文字之乐。韩军先生说过,没有古文,我们就失去了走路的一条腿。也有人曾经提议取消现代文,恢复古文言。这些话可能有些过头,但是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古文的魅力之大。其中,品评古文字之乐即为其一。古文字确实值得阅读、品味。那些文字之灵魂鲜明、清新流畅,甚至于幽默讽刺、奔放恣肆、光风霁月、落崖惊风,真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0.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