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虎”傅斯年庄练称傅斯年“老虎”之出典北洋军阀时代,段祺瑞内阁的司法总长章士钊,曾有“老虎总长”之雅号。二十多年前曾任参谋总长一职的空军上将王叔铭,也曾称为“老虎”。这些当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提起来不会感到陌生。傅斯年只是学者名流,他不曾做过...  相似文献   

2.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傅斯年"时代是一个甚麽东西?"真是一句很难回答的话。想解决这个答案,不免牵动了许多方面,从形上学的见解,到常识。现在姑且以我这不曾学问的见识──因为我不曾学过社会学──下个解说,权当为这篇文章而作的设想罢了。一个民族,或一团互相接触而...  相似文献   

3.
就整个思想体系而言,荀子是以人禽之共性为言性的逻辑起点的,因而,其性论便多呈现为自然而然之特征。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彻底否认人性之中有向善、为善之质素,从而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圣人教化理论。傅斯年先生亦认为:"设若诘荀子云,人之生质中若无为善之可能,则虽有充分之人工又焉能为善?木固待矫揉然后可以为直,金固待冶者然后可以为兵,  相似文献   

4.
季蒙  程漢 《中国文化》2015,(1):169-174
性命問題是儒學的核心,對這一問題的歷史情况,傅斯年有詳細的考辨。他説,他是在30年代始悟令與命、生與性的關係的,因爲令、命、生、性在古代思想史上極爲重要.傅斯年認爲,阮元的《性命古訓》是研究方法的範本,又是探討儒家道德論的原始見解的專題論文,最能表顯清代學者反對宋、明之學的立場。傅斯年談到,阮元與戴震不同,戴震主要是發揮自己的學説與思想,而阮元的研究,則是建立在統計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訓詁學的方法,足  相似文献   

5.
劉廣定 《中国文化》2008,(2):161-173
傅斯年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一般多认为他的教育思想建构于留学英、德时期,其实不然。傅先生就读北大时,就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1896—1950)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湧上学术和政治舞台的。虽然以后在学界政界一直都颇活跃,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曾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接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新人”的精神深处进行更为深刻的历史透视,对中国近代学术精神的发展迁变,有着更为准确的历名把握。  相似文献   

7.
罗志田 《中国文化》2010,(2):186-201
<正>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他的见解常受人误解(详后),但其特别强调史料的重要,窃以为仍应引起今日治史者的关注。实际上,若"史料学"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还真可以说是大体上涵盖了史学的主要内容。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学方法界定为"排比、比较、考订、编纂史料之方法",在此意义上,"近代史学亦可说是史料编辑之学"。①而从搜集到运用的整个史料处理进程,都牵涉到一般所谓"史识",愈到后面的环节就愈明显。若把对史料的处理提到史识的高度来认识,或更能理解傅斯年的意谓。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七条用人之道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他提出矛盾的观点,看他的辩别能力。二是"穿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同他反复辩论一个问题,看他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告之以难而...  相似文献   

9.
治“自大”病之一方有人害了一种病,名"自高自大"病。他不看世界,不看别人的长处,自以为天下第一。他滔滔不绝,所说有不少是别人的成果,但他就是说是"我的发现"。他改头换面地抄了别人的东西,都说是"填补空白",向别人指点这,指点那。无可讳言,文德文风今日...  相似文献   

10.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12,(2):219-221
陈寅恪先生一生属意於学问,不旁骛,惜时如金。他概不担任一切行政职务和承担任何与学问无关的事务性王作。他任史语所第一组主任纯属挂名,实际领导王作都是所长傅斯年兼任了。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曾提出史學就是史料學的說法,他的見解常受人誤解(詳後),但其特別强調史料的重要,竊以為仍應引起今日治史者的關注.實際上,若"史料學"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解讀和運用,還真可以說是大體上涵蓋了史學的主要内容.這正是傅斯年的意思,他曾把近代史學方法界定為"排比、比較、考訂、編纂史料之方法",在此意義上,"近代史學亦可說是史料編輯之學".  相似文献   

12.
植根民族文化,立足服务社会──记东方伦理道德哲士薛永新1995年3月24日,被誉为中国四大药王之一的成都恩威集团公司总裁薛永新先生,接到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诗人文化大会授予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哲士"证书。这是该组织首次授予东方人这一荣誉称号,以表彰薛永新...  相似文献   

13.
陈晋公报忧不报喜宋真宗时,陈晋公陈恕作三司使,总揽天下财计。宋真宗命令他将宫廷内外府库中的钱财、粮食,全部统计一下上报给他。陈恕当即答应,但却未统计上报。真宗就命令宰相去质问他。陈恕回答说:"天子还很年轻,如果他知道府库这样充实.我怕他会生出奢侈之心...  相似文献   

14.
陳寅恪先生一生屬意於學問,不旁騖,惜時如金.他概不擔任一切行政職務和承擔任何與學問無關的事務性工作.他任史語所第一組主任純屬挂名,實際領導工作都是所長傅斯年兼任了.  相似文献   

15.
幽默诙谐的笑佛楹联文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悬挂于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柱间的一副楹联。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民",人称笑佛。相传他是五代时契此和尚的化身。契此身肥体胖,常搭一口布袋在街市乞讨,便由此得"布袋和尚"之名。...  相似文献   

16.
论杨朱思想及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黄海德杨朱是先秦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及其学派,在战国前期和中期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据《孟子》记载,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思想,孟子曾大声疾呼"距杨、墨"。《庄子·徐无鬼》亦言,...  相似文献   

17.
书法家与酒     
书法家与酒潘银良我国古代不少著名的诗人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象三国时"对酒当歌"的曹操,东晋"把酒话桑麻"的陶渊明;更有人称"诗仙"加"酒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豪饮与诗兴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怪不得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呢!其实,古代不少书法家,尤其...  相似文献   

18.
浅析孔子之“义利观”吴娅茹一、"重义轻利"的最高原则孔子在义利关系上的基本观点是礼义为先,利欲为后,他把周礼奉为至圣法典,主张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以及据此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观念,因而人们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也都渗透了封...  相似文献   

19.
“回銮新政”的是与非周益锋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携光绪帝避于西安。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发布了"变法"上谕。10月,西太后在离开西安前的第四天又发布较旨表示:变法一事,志在必行,舍此更无他策。1902年,西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办起新政,史称"回銮...  相似文献   

20.
颛顼生于若水考徐南洲古史中的帝颛顼,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撰《史记》列他为"五帝"之二,仅仅次于黄帝。然而,据《山海经》所载,他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过黄帝,惟有帝俊堪与比肩。论业绩,他虽无黄帝那般赫赫战功,也不类帝舜似的"野死勤事"。但是他能兼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