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盛 《新闻传播》2004,(6):F002-F002
荣获200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日常生活类”一等奖的《巴格达拉什德大街的咖啡店》,是一幅表现伊拉克战争中人们日常生活的优秀图片。作者布鲁诺·斯迪文思透过巴格达拉什德大街一家咖啡店的玻璃窗向外拍摄,画面前景是一辆停放在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群穿着军装的文人。昨天的他们,曾把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邱少云……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雄形象写入历史的画卷。今天的他们,活跃在喜玛拉雅哨所的风雪中,活跃在中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里,活跃在巴格达街头枪声密集处,活跃在地动山摇的重灾区……他们的热血融入了八一军旗。这是一群在巍巍高山上慷慨放歌的人,他们唱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正气歌》)山河为之振奋,中华之龙升腾咆哮。他们的名字——军事记者。在八月一日这光辉的节日里,本刊特邀请了几位著名的军事记者谈谈他们的甘苦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名刊要览     
★暮年的比利·格拉罕姆美国《新闻周刊》时光流逝,美国温和福音派基督教著名的布道家比利·格雷厄姆已经步入暮年,87岁的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巅峰时期的讲道辉煌,以及和自艾森豪维尔以来历位美国总统的交往经历。不过他考虑天堂多于关注世俗,思考基督教的核心承诺多于关注转眼即逝的政治喧嚣。(8月14日)★巴格达日记:生活在地狱美国《时代》在全世界关注以黎战火的同时,伊拉克也悄悄滑入内战的深渊。作为一名曾20多次进入巴格达的记者,《时代》周刊的阿帕里希姆·戈什目睹了数不尽的人间悲剧。在他细致观察中,伊拉克人每天需要面对的是数不清…  相似文献   

4.
阿城和他的女友据说早已经分手,可是这几天我又见到他们了,在一家麦当劳里,两人靠得很近,还是一副真情侣模样,阿城还把他的胖手搭在他“前妻”的肩上不停地摩娑,让人不忍卒看。  相似文献   

5.
2020年4月,武汉重启.这座停滞数十天的城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武汉大学程向莉老师一家开始逐渐找回失去的生活.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佐伊·布劳顿一家生活在牛津,对他们来说,封锁措施是3月下旬在全国开始实施的,和数百万英国人一样,他们只被允许外出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每日锻炼一次.  相似文献   

6.
乡间的功能     
对《下乡养儿》这本书的阅读是从微信上开始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误读。某日在一个微信公号上看到这本书的片段,已经是连载二,因此对这一家三口为何下乡的前因不甚了了,只是觉得写他们如何一步一步展开乡居生活的那段写得特别好,充满琐碎而真实的细节,特别有质感,读起来让人心安。  相似文献   

7.
2月23日,《人民军队》报二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回望军旅第一步……》一组4篇小故事:《第一次走队列,顺拐的样子也很帅》、《第一次紧急集合,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第一次拔河,谁说咱女兵不如男》、《第一次打靶,左撇子打了个满堂红》。这4篇稿件的作者无一例外地全是去冬入伍的新兵,反映的也全是他们个人在新兵生活中的亲历。稿件见报后,引起较好反响,许多官兵打电话或写信,夸赞这组稿件写出了兵味、兵趣。此组稿件被报社评为当月好稿,推荐给《解放军报》军事部领导后,第二天即在二版显要位置刊登出来。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12日,新华社一篇发自巴格达的稿件引起了业内关注,这篇报道的题目是《手榴弹扔进吉普车 <时代>名记伊拉克断腕》。 动荡不安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003年12月11日晚又发生美军遭袭事件,这次受伤的包括随军的《时代》周刊著名记者麦克尔·韦斯科普夫,他的一只手被炸断。《时代》周刊主编吉姆·凯利第二天在一份声明中说,韦斯科普夫是他们在伊拉克的高级记者,与他同时受伤的还有屡获大奖的著名摄影记者詹姆斯·纳赫特威。  相似文献   

9.
分享     
老李头一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老李头一辈子都没能发一次像样子的洋财,据说,就是坏在“老实”这个词上。不过这也没什么,发不了洋财,老李头一家照样过得很好。生活的幸福和质量,跟发不发洋财,显然没什么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
就在中东上空战云密布,美国准备对伊拉克动武之际,数千名外国记者云集中东,其中就有数十名中国记者。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呢?张兰华:闯关不怕难巴格达对新华社记者张兰华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她曾就读于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那是伊拉克历史上最辉煌最美好的时期。时隔20多年,巴格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格达人虽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寒酸。1月27日凌晨,张兰华一行3人乘飞机抵达巴格达。几天来,他们一边忙于办理入境后的手续,一边进行…  相似文献   

11.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一家广播公司率先播报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镜头:像蜜蜂一样的轰炸机群在巴格达上空盘旋,市民们纷纷走出户外,在大街上仰头观看;炸弹将巴格达炸成连天火海,飞毛腿导弹划过漆黑的夜空;一辆满载土兵的战车从路灯下飞驰而过,共和国卫队指挥官用电话下达战斗命令……三组镜头给人的是现代化战争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细心人则能从其中看出隐含的信息:一是巴格达市民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继而让人怀疑战争双方的孰是孰非;二是轰炸并没有重创巴格达附近的导弹基地,伊拉克仍有反击能力;三是多国部队的这场大观模轰炸并没有毁灭巴格达电力、通信设施。尽管这一例子具有特殊的典型性,但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形信息在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画面作为电视的基本语言,更多的是直接告诉或向观众叙说着故事、思想、情感,传递着社会信息,具有直接的告知性。而一些直接的告知性画面语言之间,隐藏着隐性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在直接告知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信息甚至产生出比  相似文献   

12.
有一群从事新闻的年轻人,生活在江南一座不大的城市。这座地市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决定着这群年轻人也许一生都碰不上什么重大新闻事件,好在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抱负。他们总是满怀热情,充满期待,于是就有了下面《衢州晚报》年轻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电脑病毒     
谢尔盖和列娜已经交往一个多月了。今天这是她第一次允许他送她回家。他们在门洞口热吻了好长时间,后来列娜邀请谢尔盖上楼去喝一杯咖啡。他们进门后就去了厨房,列娜马上煮了一杯咖啡,他们喝完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坐在那儿吸烟。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但彼此都感觉到今天一定会发生他们从相识那一天起就希望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已经永远完成了它们的物种史,凝固成人类的一段记忆了。一个由6个国家的25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在长江干流来回3336公里,搜寻38天,于2006年12月13日宣布,他们什  相似文献   

15.
环球人物     
北约峰会:雷声大 “9月4日,大家会记住这一天,这天是新冷战的开始”,德同《明镜》周刊的说法或许夸大其词,但这绝对是载入北约史册的一天。当日,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同盟北约在英围威尔士召开峰会,目的很明确,就是共同对付俄罗斯。  相似文献   

16.
    
听说周局长这次南方考察回来就要退居二线,尽管还未完全证实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可这也着实让罗鹏和刘畅心中暗自高兴。因为他俩都在副局长的位子上呆了将近五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年,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  相似文献   

17.
白韦昌 《视听界》2005,(2):72-73
这是一个贼的世界。一个神秘的世界。他们是远离生活常态的一群。他们行踪诡秘,做事隐讳。他们想的,做的,做事方式,甚至他们的感受、直觉,都和我们不同。他们生活在一个江湖世界,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游戏规则。贼道就像一个黑洞,它吸纳了很多东西,暧昧而富于深度,引诱着你但你却  相似文献   

18.
梁文  胡兵 《青年记者》2006,(22):46-47
2006年9月19日,泰国军方突然发动政变,推翻了正在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他信内阁。这一突发事件震惊世界,国内的任何一家综合性报纸都对此进行了报道。针对国内报纸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笔者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以期通过这一研究揭示出国内报纸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和立场,进而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在世界报道》:强硬的家伙;美国《国家》:弹劾总统布什;英国《经济学家》:美国的危机时刻;美国《新共和》下一步该做什么;德国《明镜周刊》:活动在巴格达的间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白啸晓 《网络传播》2005,(12):78-79
2005年的2月9日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一天,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个外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电视上发表讲话,以此向本国的华裔祝贺新春佳节。与此同时,美、英、德、法、加、西班牙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从数量和力度上加大了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中国热”现象在西方不断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